近日最火的網劇,自然是《隐秘的角落》,好評如潮。

花了一個周末的時間,将該劇刷完,不得不贊歎,從角色的選擇,畫面的設計,語言的運用,配樂的時機,都值得考究,當然小說本身内容的可塑造性功不可沒。

很多人說,朱朝陽就是第二個張東升,而當我注意到一些細節,确實深有體會。

比如:

...

...

看墜山(樓)

...

...

照相


...

...

皇冠車與生日皇冠

當然,最有意思的,還是“東升朝陽”的名字。

距離播完,已經過去有一段時間了,各類的影評、解析、話題已基本涵蓋。

于此,我比較好奇的,是其中一點——

家長缺位。

讓我們來簡單梳理一下劇中幾個關鍵人物:

朱朝陽:父母離異。

嚴  良:父親患有精神病,母親全劇未出現。

普  普:父母雙亡。

葉馳敏:母親全劇未出現過,原因未解釋。

張東升:父母未出現,嶽父母被他殺害。

如果,僅僅是家長在該劇中的集體“消失”的話,并不值得一提。

反而,他們的缺位,是導緻一系列事件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冷漠

首先,張東升借照相之機将嶽父母推下山,震撼開場。

從之後的(插叙)劇情發展,自然是知道的,嶽父母對于張東升的嫌棄(包括親朋好友吐槽其少年宮臨時工身份,家庭聚會沒有喊他,不在家吃飯等等),當然,還有為我們所津津樂道,當張東升問出“我還有機會嗎”的時候,對于自己女兒的單方面支持,都成為了其後悲劇的隐藏炸彈。

·複雜

——身份缺位:

父母離異,導緻性格内向(從嚴良剛一見面的疑惑可知,朱朝陽小時候很活潑)

——教育缺位:

母親過于溺愛,對于老師提出的不合群等情況毫不在意,唯學習論至上,其實可以是極強的占有欲(不需要交朋友,有媽媽就夠了),包括之後逼迫喝牛奶、抓下耳機等行為

——情感缺位:

父親再婚,生下朱晶晶,對朱朝陽的關心基本為零,兒子考第一還是牌友說的,帶兒子買東西到一半被女兒拉走等等,可以說很多年裡,父親這個角色在朱朝陽心目裡是被虛化掉的

朱朝陽基本上走的是黑化路線。為什麼說是基本上,因為某種原因,最後走向“童話”結局,弱化了《壞小孩》對朱朝陽的塑造。

但盡管如此,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各種不同程度的家長缺位。

那麼,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呢?

張東升說,

  我隻有你

為愛抛棄一切,背井離鄉,忍辱負重,這一句話,會壓垮一個人最後的底線。

朱朝陽說,

 不是我

為了維持母親眼中第一名的完美形象,為了赢得父親遲到的關愛,為了說服自己是别人口中的好小孩,用謊言編制謊言,最後相信自己。

普普說,

 對不起

所有人都會說普普是個善良的女孩,但依然避免不了因家長缺位之下,她單純的“善良”犯下的錯誤,為救弟弟默許了敲詐勒索行為,警告朱晶晶間接導緻墜樓,假裝走失欺騙老陳讓嚴良入室盜竊……

這些也許都是個體的小縮影,但同樣我們不得不注意到,當傳統意義上最有安全感、最具權威性、最應該出現的家長們集體“消失”的時候,會發生什麼?

當我們肆意生長,無所畏懼,且“無所依據”時,會發生什麼? 

繼續思考一下,其實真正指向的,又豈止是家長,而是那些形容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