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前就知道是文藝片,改編自任曉雯小說《陽台上》,雖說近兩年來,小說沒離過手,但我還真是沒聽說過任曉雯何許人也。耐着性子看了十分鐘,節奏比我想象中的還慢——當然比《刺客聶隐娘》還是要快很多的——都是些無聊的生活瑣事,直到張英雄出門找工作,在“好又快”酸辣粉店找到一份沒有三金、包吃不包住、月薪一千元的工作之後,人物才豐富起來,劇情才緊張起來。這主要得力于沈重的加入,沈重的台詞很好,簡潔凝練,語言節奏和身體動作配合的很好,讓我一下子很入戲。
沈重有一股子底層小人物的潑皮狠勁,抽煙時又流露出對世界的柔情。整個劇的高潮發生在廢棄的“東方皇帝”遊輪上,此遊輪出現在電影剛開始的第一幕,皇帝二字背面出現在鏡頭中,再次出現時是以英文——EAST KING正面出現在鏡頭,不細心或者記性不好的觀衆肯定不能把這兩個場景結合起來,這是張猛導演刻意安排的前呼後應。兩人在廢棄遊輪的演唱廳,喝着陳年剩酒,談起了自己的理想,沈重興起,上台唱歌,許冠傑的《浪子心聲》,歌聲響起,我的情緒也被調動,瞬間有點感動,人海浮浮的蒼涼感一下子被勾引出來,尤其在唱到歌曲高潮部分:人比海裡沙,毋用多牽挂,君可見漫天落霞……而一向沉默寡言的張英雄此時也起身歌唱,整部劇的情緒達到一個小高潮。
第二天,商場裡口口相傳一場兇殺案,之所以安排來曆不明的兇殺案,是與整部劇的主題相關的。張英雄想為父報仇,但遲疑不敢動手,隻在夢裡殺過拆遷辦組長陸志強。而此時出現殺人事件,并且特意安排張英雄和沈重去看死者血迹,就是為了讓張英雄提前感受一下殺人的氛圍,當晚他就想媽媽,很明顯,他因為看到死人的血迹,想到自己如果去報仇,很可能也會死,于是想在死之前,看一看媽媽。看媽媽回來路上,沈重告訴張英雄自己有一個像死人一樣的媽媽,兩人在空曠的夜路上疾馳,在長長的隧道裡狂吼。小人物的痛苦、絕望、呐喊,以這種方式發洩在隻有摩托車發動機轟鳴聲的隧道裡。
随後,兩人出現矛盾,大打出手,小人物的無知和性格的悲劇又展現了出來,一股悲涼感油然而生,沈重隻能在廢棄遊輪裡和小嚴約會,而張英雄也隻敢欺負一下陸志強的弱智女兒——趁其不備,摸其腰、襲其胸。(穿插一個小情節,陸志強的弱智女兒的男朋友其實是為他家的拆遷款,才對她好的,在外面早有她人)然後轉身離開,在突然降臨的雨中,将匕首扔進拆遷過後的廢墟裡。一種宿命的荒誕的悲情,一下子在窸窣的雨聲裡撒豆子般蔓延開來。
由不想看,到無法出戲,我被這部電影征服。看原著小說《陽台上》,精讀,兩萬字花了我近兩個小時。還好,也沒讓我失望。上來就是一個把結局擺給你看的特寫。整部小說的精華就在于對情節安排的合理和人物對話的精準,雖說藝術審美這東西很客觀,但我覺得還是有一個金線的,在我看來好的小說,首先必須要有好的表達,什麼是好的表達,就是能用最少的文字表達最精準的内容,第二,要有思想,小說所反映的東西是時代所賦予人物的真情實感,是生活裡流露出的細膩幽微的感覺,能抓住并呈現出來。第三,就是叙事技巧,該概述的概述,該展示的展示,就像電影一樣,該省略的省略,該特寫的特寫。這部中篇小說,以上三點都做到了八分以上。對照原著小說,此電影的改編也很大程度的忠實于原著,這是既是小說作者的幸運,也是電影導演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