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塌糊塗。
不知所謂。
文化垃圾。
周星馳看來也不過如此,其影響力隻局限于香港地區。
1990年到1993年,他主演電影都是香港電影市場的年度票房冠軍。那個時期,也隻有成龍和周潤發兩位超級大腕能夠分庭抗禮,不然後世也不會有“兩周一成”的時代記憶了。
誰能想到,首次征戰内地市場,迎面而來的是一場慘不忍睹的失敗。

數千萬的投資,在90年代是絕對的大體量制作。
在香港,憑借着周星馳的号召力,《大話西遊》的票房不理想,但好歹也拿回千萬級别的票房,虧也不會虧太多;
來到内地影院,票房卻隻有數十萬。
口碑爛成了狗屎。
這相當于花大價錢請來大廚,買來高端食材,做出來的菜沒人吃,還要被罵得狗血淋頭。
是觀衆口味問題,還是大廚根本不靠譜?
種種迹象顯示,是混亂的制作毀了一切。

在1997年回歸之前,内地和香港的電影人有着零碎的交流合作,但雙方并沒有形成一套合拍制作的體系。
《大話西遊》是一部合拍片,出品公司主要有兩個。
一邊是内地的西安電影制片廠,代表作有《紅高粱》、《菊豆》、《背靠背,臉對臉》,實力不俗;
另一邊是周星馳投資的彩星電影公司,試圖以《大話西遊》作為起點,立足整個華語影壇。

西影願意和彩星合作,唯一的原因是周星馳三個字,即便高層對于劇本的看法是“不忍直視”。
隻是周星馳在内地市場的戰績還是一片空白,這在當時更多是一次實驗性的嘗試。
黃金時代的香港電影産量多,很大程度上是靠着一幫玩命的電影人沒日沒夜地工作。
西影沒有幹預導演劉鎮偉的創作,拍攝以彩星為主導,制作模式還是按香港的一套來。
這便苦了參與其中的内地演職人員。
高強度的工作令到他們一時間難以适應,不滿的情緒越來越高。
矛盾在更辛苦的外景組爆發,據說有一次西安的一衆武打演員把負責動作指導程小東堵在了房裡,程小東無奈反鎖房門,雙方一度僵持不下。後來西影派了人來調解,局面才得到緩和。

香港電影的制作模式和内地有着很大的不同,雙方要如何有效協作,并無多少成功經驗可循。這樣一來,探索過程中的一些磕磕碰碰,在所難免。
更糟糕的問題是,就連劉鎮偉他們自己,也有點手忙腳亂。
劇本被西影高層唾棄,并非劉鎮偉水平不行,而是因為他壓根沒認真寫。
根據王家衛的描述,《大話西遊》初稿其實是他《東邪西毒》沒用上的廢棄稿,被劉鎮偉拿了去用。
1992年王家衛和劉鎮偉一起搞了澤東影業,開山之作是1994年的《東邪西毒》和《東成西就》。

兩部電影都是一邊拍,一邊打磨劇本,結果王家衛的《東邪西毒》成了經典,劉鎮偉的《東成西就》票房大爆。
劉鎮偉肯定是覺得這種模式有搞頭,然後就拿了王家衛的本子,自己添油加醋,某次和周星馳聊的時候一拍即合,便有了《大話西遊》這個項目。
他自信地拿着一個劇本雛形就走上片場,但這次情況有所不同,合作的不是你說怎麼拍就怎麼拍的梁朝偉、張國榮等人,而是創作型人才周星馳。
兩人的想法碰撞出無限火花,新鮮的想法在拍攝過程中不斷湧現,電影早已離開了當初的設想,進入了一條新的軌道。
也許劉鎮偉一開始隻是想搞一部西遊版的《東成西就》,哪像和周星馳碰出了更有思想性的靈感,作品因此上升了不知道多少個高度。

但拍電影總得講預算,講計劃,經費就預設好了這麼多,不可能沒完沒了地拍下去。
越來越多的想法,越來越少的經費,劉鎮偉便遇上了難題。
其中一個是演員不夠。
一方面很多人覺得這會是一部惡搞的爛片,不願意演,另一方面是經費吃緊,實在沒錢請合适的人。
沒辦法,劉鎮偉隻好就地取材。
他親自扮演菩提老祖,執行導演江約城被拉去演了至尊寶同夥“瞎子”。
吳孟達一人出演了二當家、豬八戒;朱茵除了一人分飾兩角,還親自扮演了紫霞上身的豬八戒。
唐僧一度沒有人演,後來才找到羅家英補回了戲,誰知他發揮出色,唐僧的戲份比原定更多。

拍攝就在這樣淩亂而艱苦的情況下進行,誰能想到多年以後,他們拍出來的玩意會成為傳世經典呢?
反正配樂大師趙季平想不到。
為了尋找靈感,他去了片場一回,便後悔接下了這個項目,拒絕了在片尾署名。

《大話西遊》的市場失利,被批作是“文化垃圾”,仿佛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内地香港影人合作沒經驗要磨合,劇本沒打磨好就開拍,所幸一幫演員有足夠經驗和質素,才最終完成任務。
由于出來成片時間過長,片方不得不分成了上下兩集上映,這更加讓觀衆感覺是惡意圈錢,憑什麼一部電影要買兩張票看完?
票房收不回成本,創立即虧了一大筆錢的彩星電影公司兵敗如山倒,直接關門大吉。
不服輸的劉鎮偉做了一個兩集合并成一集的導演剪輯版,周星馳、王家衛都對這個版本稱贊有加,可惜直到現在,大衆還沒有看到過。

1996年底,北京電影學院。
在《大話西遊》被定性為失敗作品之後,那裡的大學生們卻異常地鐘愛這部爛片。
校内興起了一股模仿熱潮。
次年,電影在央視播出,收視高企,配合北電裡傳播出來的口碑,周星馳早年累積起來的名氣,一個驚人的奇迹隐隐若現。

20世紀末,《泰坦尼克号》和《一個都不能少》引起了全民觀影熱潮,更多人開始接觸電影,了解電影,愛上電影。
盜版光碟令電影公司頭痛不已,卻一定程度上加快了電影普及的進程。
人們不可能都把《泰坦尼克号》反複看了又看,一般看完之後會找其他電影來看。
《大話西遊》成為了其中一個熱門選擇。
周星馳,就這樣成為了全國上下家喻戶曉的名字。

到了21世紀,網絡時代的來臨,對于《大話西遊》的讨論愈演愈烈,一些新潮的思想迎合了劉、周二人的藝術表達,越來越多人清楚知道,這實際上是一個借着西遊外殼包裝的凄美愛情故事。
眼淚取代了笑聲,爛片成為了經典。
對于《大話西遊》的逆襲,劉鎮偉和周星馳都感到十分驚奇。
這是屬于一部好電影的必然,還是時代造就的偶然呢?
或許兩者皆有,或許原因比想象中更複雜。

總之這部經典對周星馳和劉鎮偉影響深遠;前者念念不忘拍了《西遊降魔篇》,打開春節檔市場;後者想出了《情癫大聖》等更多的衍生故事,卻再也拍不出高水準,被批炒冷飯。
對數不清的觀衆來說,關于至尊寶和紫霞的故事已篆刻在記憶之中,永不磨滅。
如此瑰麗的奇迹,怎麼可能會忘記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