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大約在冬季》,看之前沒去了解劇情,一是以前遺留的習慣,二是喜歡霍建華,沖男神去的。看電影時,代入感很強,從91年到19年,雖說不是每年都細講,但那種愛情随時間變化的溫度是能清晰感受到的。齊嘯看似很渣,其實也有他的苦衷,但放到現實中肯定是有更好的解決方案,比如果斷一點,把安然接到台灣,一起照顧中風的爸爸,做點小生意,過上屬于這二人的小日子。但畢竟是電影,總有太多的巧合和安排。我覺得齊嘯并非沒想過,但他更尊重安然的夢想,他不想因為自己,讓安然放棄北京的一切,包括她的理想。她愛的安然,不是那種和自己到台灣後,面對自己的家庭,屈服于現實的人。他說過,她身上有一股幹勁,他是在誇獎她,也許也是因為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不想安然放棄一切實現夢想的可能追随自己,走向一個不太明朗的未來。他放棄北京影樓事業有多掙紮,就越不想安然也失去她自己的可能。其實影片讓我有些不舒服的地方是齊嘯的兩次出走,一走就是一年多,他真的可以不聯系她嗎?導演在這方面也沒有交代細節。齊嘯第二次從台灣回來和安然在房内面對面對話時,盡管他解釋了一切,道出了當年的真相,但此時,安然臉上幾近沒有了波瀾。我的感受是,安然的心對他已經快死了,就像她說的,她不想在等待中煎熬了。男主最終也明白她真的等不起了。其實從影片一開始,從倒叙中,我們看到大學時安然的性格和她現在對自己女兒冷漠說教的樣子簡直判若兩人。這也讓我很好奇後面的劇情安然與齊嘯到底怎麼了,能讓一個如此熱情可愛的女生變成如今這副模樣。最後在19年齊秦的演唱會上,安然在不起眼的位置上默默看着捧着鮮花的齊嘯,那個讓自己對愛情咬牙切齒的男人,最終還是沒有回應現身。但她在電話裡邊唱着大約在冬季邊留着淚的樣子,我認為,她此刻仿佛找到了大學時的自己,他們的第一次相遇,她對愛情的幻想與渴望,内心的悸動。這些第一次都與現實的遺憾,錯過,無力改變形成對比。她的内心還是從前那個安然,但她已經有足夠的心智維持現在這副樣子,不會被輕易擊垮。這是痛苦也是成長,亦是她和齊嘯二人紛繁錯雜的故事留下的軌迹。最後二人都看開了,但遺憾終究是無法彌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