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很多關于追夢的故事。

《肖申克的救贖》裡安迪的夢想是逃出監獄,實現自由;

《喜劇之王》裡尹天仇的夢想是成為一個演員;

《大話西遊》的終極夢想是西天取經;

《琅琊榜》裡梅長蘇的夢想是為七萬赤焰軍沉冤得雪;

《摔跤吧,爸爸》裡的夢想是成為世界摔跤冠軍;

《泰坦尼克号》的夢想是追求永恒的愛情;

······

故事裡的每一個人都是心懷夢想之人,夢想就是他們活下去的動力和希望。

...

難怪《少林足球》裡阿星說:人如果沒有夢想,那和鹹魚有什麼分别?

馬雲老師也說: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從小到大,夢想這個詞被說教者已經談爛了,我們也聽累了。

很多人對這個詞可能已經無感了,沒什麼稀奇的。

甚至于你在人前談夢想,在有些人眼裡是一個笑話,因為你顯得那麼格格不入,都老大不小了,還玩這一套。

人的熱情都是有限度的,失望一次,可能不會再有。

于是人與人之間越隔越遠,繼續遵循着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規律。

小時候,記得老師曾經也在課堂上,按座位順序讓每個學生起來說出自己的夢想。

依稀記得有的同學說長大之後要當科學家,有的是飛行員,有的是數學家······

記得有一個同學說的夢想我印象深刻,他對老師說,像你一樣,然後老師說,我很渺小的。

現在回想起來,還是這位同學想當老師的夢想最現實最實在。

那時候我們的随口一說,早就忘到雲霄之外了,加上時間長了,更是當成了一個玩笑話。

依稀記得同學們說自己想當什麼家的時候,老師同學的确都笑得花枝招展的。

年紀太小,對于夢想,的确沒有什麼信念感。

對于學生來說,考個好的高中,好的大學,其實都稱不上夢想,隻能算是短期目标吧。

我覺得真正的夢想,是一輩子的事情。

...

這件事情,讓你的生命充實有意義,不管遭遇任何困難,你都能夠堅守一生,全心全意,沉迷于其中,不知疲倦,不知今夕是何年。

偶爾想起的時候,冥冥之中還有一種精神的力量,讓你不害怕一切外在的變化。

我想這是靈魂的呼喚,更是具有強大能量場的心理暗示吧。

曾經真的小看夢想這個詞語了。

不要以為追求夢想就是為了成功,其實不是,追夢的過程是有很多好處的。

最大的好處,是讓你感覺有安全感。

這股安全感,是任何東西都代替不了的,特别是你通過這個夢想獲得一點小成就的時候,那種興奮的感覺,會照亮你的整個世界。

小時候我們總把安全感寄托在父母身上,後來寄托在伴侶身上,再後來寄托在孩子身上,卻從未想過人生最大的安全感其實是自己。

因為父母會老去,伴侶也有可能離你而去,孩子未來也會有自己的人生。

不學會自己給自己安全感,總有失望的一天。

畢竟生命無常,你永遠猜不到明天會發生什麼,這是我們克服恐懼感最有力量的武器。

夢想還能抵抗無聊。

混混沌沌的日子過久了,是不是很無聊,感覺生命沒有意義,沒有使命感。

但是如有一個能融入生命的那種愛好,那感覺就不一樣了。

為什麼那些活出自我的人,能夠不走尋常路?

因為他們的作品就是自己的孩子,不用遵循世俗的那些規矩就能活得充實快樂。

而常人呢,沒有孩子,沒有八卦,他們感覺自己沒有存在感,沒有聚焦點。

想想,我們做的一切事情其實都是為了抵抗無聊,活得快樂的。

有個夢想養着,讓自己快樂,何樂不為?

夢想能夠讓自己清醒,做出明智之舉。

因為人生的各種關系羁絆真是太麻煩了,要是好的那還好說。

遇見不好的,那就糟心了。

各種斤斤計較,利害得失,肯定攪得一地雞毛,剪不斷理還亂,隻有抱怨和痛苦。

但是心懷夢想的你,就簡單了。

沒那個閑工夫去處理那些破事,快刀斬亂麻,不問東西,就當吃虧是福,一心直奔自己的夢想之地。

你有了這樣的格局,把時間和精力用在正經事上,你說這是不是明智之舉。

像韓寒老師說的,做事是你的原則,碎嘴是他人的權利,曆史隻記得你的作品和榮譽,曆史不會留下一事無成者的閑言碎語。

反思過往的人生,為什麼活得如此糾結又失敗?

首先因為懶,特别是精神上的懶,不喜歡動腦思考。

有句話糙理不糙的話形容,再精準不過。

我們不快樂是因為我們可以像豬一樣懶,卻無法像豬一樣懶得心安理得。

能夠說出這句話的人,可見,對心理學的了解,用這麼簡單通俗的話就表達明了。

佩服。

再是缺少格局觀。

眼前要是有一點讓自己不高興的事情,就開始有情緒了。

有情緒的人,怎麼可能開心快樂每一天。

生活在這個現實之地,大家都那麼忙,誰會有時間精力真心理解你的感受。

自己不給自己點能量,還怎麼好好活下去。

這個世界确實還有很多不完美,但我們不是為了那些不完美而存在的,我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完美。

比如,去看看花花世界,去讀浩瀚如煙的書,去認識各種有趣之人·,去書寫自己的所感所思·····

生活的确不能隻有眼前的苟且,我們該追求自己的詩和遠方。

如此,我們才能給自己一點希望,希望會讓我們精神煥發,忘記眼前的一切負能量,向往靈魂的呼喚。

最後,看了這麼多電影,最佩服的還是《肖申克的救贖》裡的安迪。

...

因為他身陷牢籠二十年,按照人的慣性,應該已經習慣了高牆内的生活,會舍不得離開。

一旦離開會像那個老者一樣,不适應外面的生活而選擇自殺,甚至為了留在監獄裡,不惜犯罪威脅獄友。

但是安迪絲毫沒有這樣的不适感,高牆控制了他的身體,但是未能控制他希望自由的思想,這些才是他越獄成功的聖經。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連自己都放棄了,别人想救你,也找不到你的手在哪裡。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适用于每一個追夢之人。

歡迎關注微信公衆号:作者白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