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部典型的音樂歌舞電影,夢幻女郎可謂是經典中的經典,演員精湛的演技,電影起伏的情節,還有影片中多次出現的不同歌舞,使得本片大獲成功,本片于2006年上映,2007年,片中演員詹妮弗·哈德森憑借該片獲得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獎。 同年,該片獲得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音響效果獎。
三個來自底特律的黑人女孩蒂娜·瓊斯,埃菲·懷特,和勞萊爾·羅賓森,懷揣着音樂夢想,組建了Dreamettes樂隊,雖然她們有着優秀的唱功和表演技能,可在參加選修比賽時卻沒有得到她們理想的成績。在音樂經紀人柯蒂斯的幫助下,三個女孩成功的成為了當時最受歡迎的黑人歌星詹姆斯·厄裡的伴唱,她們的命運也由此開始了巨大的變化。
在逐漸成名之後,精明的柯蒂斯發現,雖然埃菲的音色,唱功在三人中都是最好的,一直是樂隊的主唱,可蒂娜在三人中卻是最美麗的,更符合大衆的審美,在他的策劃下,蒂娜成為了樂隊主唱,埃菲難以接受,與柯蒂斯争吵,柯蒂斯卻尋找了另一個人替代埃菲的位置,深愛着柯蒂斯的埃菲卻因此遭受了巨大的打擊,她選擇了離開樂隊,後來,蒂娜成為了美國主流音樂的新星,而埃菲卻也一直為放棄她的音樂夢。
随着時代的變化,人們開始追求新式音樂,人們希望将自己的内心世界通過音樂的形式表達出來,但柯蒂斯卻犯下了一個錯誤,他不希望這種自由的新式音樂毀滅他的金錢夢,他拒絕讓自己的歌手們演唱新音樂,這讓他的妻子和其他的歌手們表示不滿,他與追求新音樂的吉米産生了分歧,最終,他與吉米終止了合同,導緻了吉米吸毒過量而死亡。而此時,埃菲選擇了複出,選擇了非商業性的音樂。柯蒂斯在埃菲的音樂中再次發現了商機,想摽竊埃菲的音樂給夢幻女郎,可她的妻子最後忍無可忍,夢幻女郎也背離了柯蒂斯,埃菲與自己曾經的姐妹再次登上舞台,傾情獻唱。影片的最後,柯蒂斯發現了自己和埃菲的女兒,他并沒有說一句話,影片到此也結束了。
先從影片中的人物說起,影片中的靈魂人物,埃菲,她是一個自身并不完美的人,在觀影時我們可以發現,在起初,她對于自己的音樂很驕傲,對于樂隊主唱的地位也不容他人質疑,與柯蒂斯和夢幻女郎其他成員争吵過程中,她沖動,易怒。可我們也知道,人無完人,埃菲有着我們許多人沒有的精神。在60年代的美國,種族歧視問題依然很嚴重,作為黑人的埃菲本身就遭受着一定的苦難,再加上她因容貌而被取消樂隊主唱,深愛的柯蒂斯也離她二去,自己一落千丈,而曾經的姐妹去平步青雲,有人說,一個人吃糠咽菜并不難受,難受的是你吃糠咽菜,而你認識的人卻享受着山珍海味。我們在生活中也常遇到這樣的事,或許也就發生在我們身上,遇到這樣的事,我們難免羨慕,而羨慕過了頭便是嫉妒。而埃菲卻隻是選擇了獨自承受這一切,這些挫折并沒有擊敗她,她依然堅持着自己的音樂夢想,最後她也沒有嫉妒,仇恨自己曾經的姐妹,而是選擇與她們重歸于好。
柯蒂斯是一個充滿野心,而又非常具有前瞻性的人物,他早早的看出蒂娜更适合當樂隊的主唱,通過他的努力,黑人音樂逐漸發揚光大,而他卻沉浸在自己的商業帝國裡無法自拔,最終導緻他與旗下的歌手們分道揚镳。有句話說的好,當你選擇了抛棄别人,同樣人,别人也響應的抛棄了你,他抛棄了埃菲,選擇了蒂娜,他抛棄了歌手們的心聲,選擇了金錢,然而抛棄的太多,使他變得一無所有。
再來談談本片的背景,好的故事必須要有好的情節,好的人物,還少不了好的背景。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主要發生了這些運動:美國女權運動、嬉皮士運動、黑人民權運動以及學生運動。我們從觀影中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本片的背景黑人民權運動,南北戰争後,雖然奴隸制被廢除,黑人争得了公民權,但是,他們并沒有享受到作為美國應有的平等權利。相反,他們仍然生活在種族隔離之下。二戰後,尤其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黑人民權運動風起雲湧,成為美國當時重大的社會運動。夢幻女郎在伴唱的路上插進了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發表他著名演講“我有一個夢想”的新聞片段,馬丁·路德·金被刺身亡,種族矛盾激化,底特律爆發大型的黑人暴動。電影中有一幕是埃菲和柯蒂斯看到馬路上火光沖天,這就是黑人民權運動的寫照。黑人民權運動成功了。
經濟上的變化也緻使美國人的音樂發生了變化,60年代是美國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底特律又被成為汽車之城,人們紛紛購買汽車。經濟的發展讓柯蒂斯敏銳的察覺到,音樂也需要實現商品化。
然而到了70年代,美國婦女大量進入美國的勞務市場,自由經濟學說登上大雅之堂,經濟危機和通貨膨脹,嚴重的環境污染,尼克松總統被彈劾,比爾·蓋茨崛起,兩次相似的石油危機,這些種種使美國人更加渴望一種可以唱出自己内心世界的音樂,商業性以不符合時代潮流,柯蒂斯如此精明之人,不太可能看不出時代之變化,可他卻最終還是不願放棄自己的商業帝國。
人性,是這部影片所呈現的一個亮點,片中人物的性格多樣,而每個人的性格卻又單純,埃菲所代表的是堅強,不服輸,柯蒂斯代表的是貪婪,專制,蒂娜代表的是順從。人們總是嫌醜愛美,埃菲是個音樂天才,卻因為相貌不如蒂娜而被取消了主唱的位置,這反應了一個從古至今的問題,相貌永遠是大多數人們對一個人的關注點,而這種看似淺層的關注卻深深的根治于我們的内心,容貌姣好的人永遠赢在起跑線上。本片反應的人性便是如此。埃菲決不是因此而導緻失敗的唯一一人。正如我們目前一些年輕人喜愛的一些明星,空有一副好皮囊,唱歌不行,演技也不行,依然還是有大批忠實粉絲,而一些真正努力演員,卻并沒有走入大家的視野。很多人總是喜歡專制,就像柯蒂斯一樣,始終想控制自己的歌手們,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殊不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自己強加的意願就以使人不悅,如果強加的意願與别人的意願不和,必定導緻其關系的破裂,與人良好的溝通才是互利的源泉,才能得到他人的幫助,雖說柯蒂斯是他們的領導,但他蠻橫專制的态度,才使得他“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既然說的是音樂電影,怎麼能不談談本片中的音樂呢,片中出現了35首風格各異的歌曲,這些曲子的風格包涵了藍調、R&B、pop、靈魂樂、rap等等。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兩首音樂是《move》和《I am change》,《move》充滿躍動的音律,唱出了夢幻女郎們此時對音樂夢的憧憬,而《I am change》這首音樂是埃菲再次現身後所唱的第一首音樂,抒情,動聽,仿佛唱盡了她這些年的遭遇,是啊,她改變了,她也認識到她之前沖動的行為,這首歌不僅唱出了她的忏悔,也唱出了她對自己的未來依舊是充滿希望。
夢幻女郎,夢幻人生,人生本來不也如夢一般嗎?我們來到這世界前,恰如無夢長夜,直到來到這世界,我們才有了自己的意識,經曆短短的一生後,又将步入慢慢長夜。既然如夢,何不讓我們的夢變得更加美好呢?像這三位夢幻女郎一樣,堅持不懈,努力奮鬥,追求自己的所愛,我們如現在做此,則青年無虛度,中年常安樂,老年享天倫,晚年無悔恨。夢幻女郎帶給我們堅持的力量,讓我們看清人性的種種,更教會我們追求心中的所愛,此一部電影,道盡人生,人生在世不易,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