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影片在國内挺冷門的,2019年9月在威尼斯電影節上映的,影片提名“最佳影片”。2020年奧斯卡金像獎提名“最佳國際影片”,是最近新上的影片裡“最喜歡之一”,另一部是《饑餓站台》。

海報做的極棒了,暗點救贖和升華,曾經的魔與神融合在一起,就像是善與惡中間沒有鴻溝相隔。

影片大緻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是Daniel從少管所釋放後,經由少管所的神父介紹去邊遠小鎮的鋸木廠就職。因為内心對于基督的虔誠向往,他去了小鎮上的教堂,在機緣巧合的情況下,冒充了神父,代替生病的托馬斯神父履行神職。偶然知道了鎮上的一場車禍,以及更多的内幕。

第二部分是Daniel為市長的新鋸木廠祝福,遇見了少管所的獄友Pinczer,準備逃離小鎮。但思量過後,他選擇留下來,決定利用自己的“神職”為小鎮上不被原諒的司機下葬。而當人們認可了Daniel代替神,理解了原諒這份愛,同意司機下葬後,Daneil的房子被火燒盡,來小鎮坐公交所遇,知曉自己真實身份的警察出現在面前…少管所的神父也出現在了面前…Daniel此時面臨着身份被揭穿的巨大風險,可還是堅持完成最後的彌撒,回到少管所……

影片用極其冷清且固定的鏡頭,以旁觀者的身份平緩克制的講述了Daniel這一段“尋找基督,尋找自我,尋找信仰後蛻變升華”的故事。導演是揚·科馬薩,其處女座《自殺房間》是中國觀衆第一部熟悉的波蘭影片。攝影師是小皮奧特爾·索博幸斯基,父親是掌鏡過《紅白藍三部曲之紅》和《十誡》的皮奧特爾·索博幸斯基。

1,情節前後多處對比與對仗。

1)鋸木廠與少管所的對仗和身份與内心精神的對比

影片一開始的第一幕,地點是在鋸木廠,看管少年犯的獄警突然離開,獄中刺頭Pinczer與夥伴欺負獄友,Daniel是他們的望風者。此時Daniel雖然信仰基督,但卻沒有那麼堅定。

此場景與影片最後Daniel從小鎮回到少管所的場景形成對比。同樣是獄警突然離開,Daniel卻不是望風人,他變成了戰鬥中的一方。心情也已變化,Daniel未必把基督當作信仰,但信仰已經深種心裡。

此戰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基督裡面“聖體聖血”儀式的最後一步“聖血”(後文會作詳解),是Daniel對自己最後的救贖,加上前面在教堂的的彌撒(“聖體”儀式),Daniel完成所有儀式,可以說是他變成了耶稣,完成了救贖。

第一幕的鋸木廠已為片子作出基調,與後文頻頻出現的鋸木廠一樣,代表少管所,代表監獄,代表着世間少數可以接納罪犯的地方,而此處由權利掌控。與後文出現的“為市長新鋸木廠祝福”情節有一定的對仗。那時Daniel對新鋸木廠的祝福,正是代表了他内心已脫離少管所監獄那個罪惡的地方,等同于代替上帝對于自己的祝福。

雖然Daniel對基督信仰,希望可以就讀神學院,成為一名神父。可影片中監獄裡的神父對Daniel說的話卻極為嘲諷,教堂也不是一個可以接納罪犯的地方。

此時,Daniel還不懂得這句話對于自己的意義以及影響力。

2)基督于Daniel内心的搖擺,十字架和燈光。

影片第二幕是Daniel和獄友們為了迎接神父做室内打掃,Daniel端着十字架整齊的擺放在桌子上,并且領唱聖經。此段表明Daniel是個非常信奉基督的罪犯,并且受到神父的喜愛。十字架代表基督在他心目中公正、神聖的位置。

十字架頂天立地,處于畫面中心。

此場景與影片最後形成對比,Daniel從小鎮回到少管所監獄,在就餐前找到Pinczer确認他是否出賣了自己(身份上與Daniel的對調和諷刺,當都成為了“望風者”Pinczer卻出賣了Daniel),在得到确認後,Pinczer害怕自己與Daniel走得太近,被Daniel的仇家(當時監獄罪犯中的權力者,Daniel因為炫耀失誤殺死的男孩的哥哥)尋仇,立刻坐到後面的桌子。獄警走進來進行餐前祈禱,被殺男孩的哥哥站在Daniel身後,兩旁獄友皆起身禱告,Daniel卻依舊坐着吃飯,并沒有進行就餐祈禱。

此時Daniel不是不再信仰基督,而是真正明白了基督對于一個人的意義,禱告不過是個形式,比起形式而言,不如監獄神父對他說的那一句“人生中做善事的方式有很多”的表達:實踐更重要。(也就是他利用自己神職幫助小鎮的司機得到原諒,并順利下葬)

也印證了接下來小鎮神父托馬斯的一段話:

“上帝通過我們生活中的各種事件與我們交談,有時我們認為這不可能是上帝的計劃,各種河陽的悲劇襲擊了我們,但最重要的是永遠不要失去信心......這是一個關于你離上帝有多遠的寓言,包括每個人,甚至我。”——小鎮神父

2,光與光的對比和對仗

影片出片頭的方式很特别,是在影片的第三幕。白天被神父拒絕進神學院之後,Daniel坐在少管所監獄的床上,開着燈祈禱。忽然監獄的燈(冷光)關閉了,Daniel不為所動,繼續祈禱,帶着欄杆的窗戶射進外面的燈光(暖光)照進來,剛好照在Daniel的身上。鏡頭一轉,Daniel擡眼,片名出來了。

監獄的燈光或許象征基督,散發着高冷的燈光,不由Daniel所控。即使上帝關閉那盞燈,Daniel卻依舊有那一份執着的信仰。窗外的燈光如同自己本身,是自己支撐自己的光亮。

Daniel在祈禱。

燈已關。

對比情節鏡頭:影片中部,Daniel在Eliza的母親Lidia的引薦下來到一戶人家為垂暮的老人做堅振禮。那是Daniel第一次做堅振禮,其實漏洞百出,心裡也極為慌張。Daniel獨自踏進老人的房間,老人躺在床上奄奄一息,隻為等着他的到來。Daniel握住老人的手,老人盼着的“上帝”到來,左手剛覆上就去世了。

此時房間僅靠蠟燭和牆上耶稣畫像周邊紅色的燈散發着微弱的光,未拉緊的窗簾投出窗外的光,是象征聖潔的白光,照在老人的上半身。Daniel卻坐在窗簾的陰影裡,楞楞地握住老人的手。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場戲,其次才是彌撒。

此刻Daniel感受到了死亡的沉重以及基督的信仰帶給人的力量。他真正的意識到了作為“神職人員”應該做的事情,并不僅僅是背誦經文,要擔當起每一份信仰的價值,擔當起傳達基督精神的正确力量。

影片中經常被斷定為神職人員的一句話“以聖父、聖子、聖靈的名義,阿門"。其中聖父是指上帝,聖子是指耶稣,聖靈是指教徒所領受的虔誠的願景,阿門代表确信。

教堂的神父,對于虔誠的教徒來講,等同于上帝。Daniel想努力做好神,一個可以真正成為他人信仰的神。

3,身份的不斷搖擺和堅定,懷疑和确信。

身份的搖擺和堅定來自于Daniel自身,這也是他對自我身份的懷疑和信仰之間的搖擺和堅定。

第一個搖擺,在Daniel本來隻是開玩笑自己是教父,卻被帶到了托馬斯神父家的時候,等候之時本想通過窗戶逃走,卻未能如願,隻得硬着頭皮把戲演下去。

第一個堅定則是做堅振禮的時候。(時間較長)

第二個搖擺,是Pinzer出現,Daniel受到Pinzer的威脅,準備離開小鎮。但第二個堅定也随之而來,Daniel放棄逃走,決定留在小鎮。(時間很短)

第三個搖擺,是Eliza,二人彼此相愛,在夜晚二人去了托馬斯神父的主屋裡…Daniel頸間的十字架也在二人身體之間擺動…在這時旁邊Daniel所住的小木屋被燒得精光。也因此引來了市上的警察,正是Daniel來到小鎮的路上,遇到的知曉自己身份的警察。

Daniel靠着Eliza躲過了部分追問(此時Eliza應該已經确認Daniel教父身份的虛假)也算是靠着Eliza堅定自己的信念。就算在司機的葬禮上看到了監獄裡的神父,Daniel也毫無波瀾,依舊決定完成最後的彌撒,從當初自己想要逃出去卻未能如願的窗戶,如願的逃了出去。

其實對于Daniel的身份,Lidia也有懷疑。Daniel與托馬斯神父見面的時候,神父問他喝不喝酒,Daniel喝了酒。鏡頭給到了站在門口處的Lidia,暗示懷疑。(神父是不能喝酒不能結婚的)

之後Daniel在教堂所做的彌撒、禱告與其他神父有區别時…Lidia遲于别人的鼓掌和看人眼色的贊同時…讓Daniel住進小木屋卻不讓住主屋并強調主屋是神父住的時候…在做堅振禮Daniel進入房間後,Lidia關上房門時…Lidia已經知道了Daniel虛假的身份,卻幫助Daniel做隐瞞(也或許是為托馬斯神父就醫做隐瞞),但最後Lidia卻是因為Daniel獲得了上帝傳遞給人類的感化、原諒和信仰,赦免原罪。

在這其中,Daniel經受自我懷疑、他人懷疑,最後得到堅定和确信。

4,愛能掩飾一切過犯,愛也是救贖的開始。

Daniel第一次冒充神父聽他人告解時,對方是一位母親。母親為自己毆打兒子前來告誡,詢問怎樣讓兒子戒煙和補償的方法。Daniel先是照着經書上的話為她開解,卻聞到了女人身上的煙味。Daniel沒有指責女人,也沒有要女人為自己所做的事情向兒子道歉。而是要她陪兒子去騎自行車,也就是靠愛來贖罪,靠愛化解矛盾。

這與影片劇情的第二條線異曲同工。小鎮上的一群孩子因為司機的不當發生車禍全部死亡,其中就有Eliza的弟弟,Lidia的兒子。小鎮上的人因為神父對于司機的不原諒而憎恨他。不讓他下葬立碑,骨灰也隻能擺放在家裡,還孤立司機的寡婦老婆。(一個暗黑的想法,神父或許是Lidia逝去兒子的爸爸,也因此作為教徒的Lidia見到如此不稱職的神父Daniel也沒有揭穿他,也因此和托馬斯神父走的如此近…一般神父都會對于這類時間勸别人要原諒…當然也可能僅僅是因為Lidia對于他多年的照顧,産生了對她逝去兒子的同理心)

Daniel為司機舉行了禱告,勸小鎮上的人要原諒,也是利用愛這一話題,完成了贖罪和原諒,最後為司機立碑下葬。

5,最後的彌撒

Daniel在最後逃跑,是為了完成最後的彌撒。【關于彌撒的一個科普:彌撒來源于《聖經·新約》的最後晚餐。根據福音書記載,耶稣在受難前夕的晚餐中,分别拿起麥面餅和葡萄酒,感謝祝福了,把餅、酒變成自己的聖體聖血,交給門徒們吃、喝,并命令門徒們這樣做,來紀念他;晚餐後,耶稣即被交付,受苦受難,在加爾瓦略山上被釘十字架而死,犧牲了自己的生命。耶稣在最後晚餐中建立了聖體聖事,舉行了第一台感恩祭。而他的晚餐祭獻和他在加爾瓦略山上十字架的大祭是不能分離的。他把餅和酒分别祝聖為他的聖體聖血,表示他受難死亡.完全傾流了自己的血。從祭獻的本質來看,最後晚餐的祭獻和加爾瓦略山上十字架的祭獻是一而二、二而一,根本不能分離的。教會舉行彌撒,便是按照耶稣所吩咐的,直接地重行他的晚餐祭獻,間接地重演了他在加爾瓦略山十字架上受難聖死的大祭。

彌撒是聖教會最重要、舉行得最多的禮儀。其目的是成聖體聖血、祭獻天主,向天主表示欽崇、感恩、祈求和贖罪。教會的主要信仰活動都圍繞着彌撒而進行。彌撒是天主教禮儀生活的主體與中心,也是高峰。】

其實在Daniel見到公交上的警察和監獄神父的來電時,他已經意識到了自己最後會回到少管所監獄。所以當他在葬禮上,見到少管所的神父并沒有慌張,也沒有閃躲。他隻期盼自己能夠完成最後一場彌撒。Daniel逃了出去,穿着綠色的祭衣。綠色的祭衣代表生命和希望。

Daniel在做彌撒的時候望向耶稣,說着“他太聖潔了”,并脫下了綠色的祭衣,裸着上身走出教堂,給小鎮上的人看自己的紋身,曾是罪犯的證據。并且把頸間的項鍊也留在了教堂。此時Daniel内心已放棄希望和生命,回到了少管所監獄。

而情節上,Daniel已經完成了彌撒的“聖體”環節,他距離成為“耶稣”隻差一步。

6,我所認為的結局

影片的最後,Daniel被打的滿臉血搖搖擺擺的逃出少管所,身後是追着他的獄警。情節上已完成“聖血”的環節。Daniel和耶稣合二為一,聖體聖血以作贖罪,與前文所說的彌撒科普儀式相同。

儀式完成,耶稣被釘在十字架上為世人贖罪,儀式完成,Daniel為自己贖罪。所以Daniel最後的結局是死亡。

那他要跑去哪裡?小鎮嗎?顯然不可能。

Daniel出來是因為一個信念,他已經明白了基督對于自己的意義,此時正是完成了影片的片名《基督聖體》。所以他已經做到了基督聖體——犧牲。他救贖了小鎮上不許下葬、舉行葬禮的司機,救贖了司機的夫人,救贖了在那一場車禍中失去親人的家屬,以及他自己......

那麼他跑去哪裡呢?我覺得是教堂。

而這些,隻是猜測罷了。

還在跑着,就代表還有信仰,還有希望不是嗎?

但做另一個ending鏡頭的設想:

Daniel跑出來,跑到了大草坪,望着遠處的教堂頂(不必給鏡頭),立定,隐隐的一道光照在臉上,張開雙手,影片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