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久天長》其實是個好人一生悲催的故事,看完電影後,我一度沉浸在漫長的憤怒中,對命運不公的憤怒。

耀軍和麗雲,是被命運玩弄的一對夫妻。他們本來是工廠的普通職工,人海中平凡普通的兩個人,他們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有一個乖巧的兒子,有着一切普通人該有的幸福和快樂。

...

可是一個突然的意外,卻瞬間擊潰了這個家庭。

他們唯一的兒子,在某一天,溺亡了!害死他們兒子的,是他們朋友的兒子沈浩。

于是,過去的種種沉渣泛起,原來,他們已經失去過一個孩子,在八十年代“計劃生育”的大潮下,他們曾經被強行打掉了一個孩子,而執行打胎任務的,正是他們的朋友,李海燕——也就是沈浩的媽媽。

更加悲劇的是,在那次打胎的過程中,意外同樣選中了王麗雲,這導緻她此後再也不能有懷孕的可能。

這在當時,對于劉耀軍和王麗雲來說,還勉強可以接受,畢竟他們已經有了一個孩子。可是當意外再次找上門來,唯一的孩子劉星溺水死去,那件事就再次浮出水面,被無限放大,無法變得那麼輕描淡寫了。

他們于是選擇了逃避,遠離故土,輾轉于廣州,深圳,最後在福建落下了腳跟。其實他們要遠離的,并不是故鄉,而是痛苦的回憶,以及無法直面的怨和恨。他們無法再和這片深深傷害過自己的土地相安無事,更加無法像什麼也沒發生過一樣,去面對害死了自己兩個孩子,讓自己從此無法生養的朋友一家。

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對他們而言,反而更加安全。一切仿佛都重新開始了,他們拼命地,為自己編織了一個虛幻的假象。

...

做戲做全套,别人做戲是為了騙别人,而他們做戲,是為了騙過自己。

在福建,耀軍和麗雲又收養了一個孩子,隻是因為這個孩子長得很像他們死去的兒子。他們給養子取名也叫劉星,大概是為了徹底掩蓋過去的傷痛,假裝兒子不曾出過意外。

然而命運并沒有因為他們承受了太多的痛苦而善待他們,養子雖然長相和他們死去的兒子極度相似,可性格卻天壤之别,他并不那麼乖巧懂事,總是在學校闖禍,最終因為偷東西而和家裡鬧得不可開交,離家出走。

養子的鬧劇,是在提醒耀軍和麗雲,夢是時候醒了,假的終究是假的,就算當真,也隻是一廂情願。

...

麗雲說過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她說:“這地方好熟悉,就像上輩子我們來過一樣。”

那一刻我突然覺得悲痛極了,因為這句話的意思再明顯不過了,她是向命運低頭了,她認為眼下的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小兒子被強迫流産,大兒子的意外死亡,自己的不能生育,仿佛一切的一切,都是命裡注定的,無論怎麼逃,也逃脫不了命運之手的擺布。

人在什麼時候會認命呢?大概是身處絕望深淵時才會認命,當對眼前的境遇無可奈何無法抵抗的時候便隻能豎起白旗束手就擒,然後安慰自己說,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

養子離開後,王麗雲的生命再次荒蕪一片,她隻剩下自己的丈夫劉耀軍了,他們成為了彼此活下去的動力和理由。

...

但是,促使他們為彼此活下去的,卻并不一定是愛情。尤其是當養子離家出走後,劉耀軍去城裡進貨,獨自去旅館見了徒弟茉莉,對于這個年輕的肉體,他沒有太多的抵抗,就繳械投降,和她滾了床單。

人們談到這部電影時,都說它足夠真實,真實的除了紀錄片一樣的鏡頭語言,還有人性。

劉耀軍不是不知道,在這個時刻,王麗雲就隻剩下他了,她再也經不起任何折騰,可是偏偏,他卻又在這個關鍵時刻和别的妹子滾床單。男人在美好肉體面前那種潰不成軍,被表現得淋漓盡緻。

我試圖為他的出軌找理由,也許他就是想在這時犯一個錯誤,年輕時,擁有一切時不敢犯的錯,人到中年,一無所有,再也沒什麼可以失去的了,便放飛自我。再或許,他是對沈英明一家心存怨怼,于是要通過睡他的妹妹,來發洩内心的怨恨?但這些理由都無法說服我,歸根結底,我更願意相信的是,促使他出軌的,是身體的本能,是對美好肉體的蓬勃欲望。

...

劉耀軍的出軌,否定了觀衆對他和麗雲的愛情幻想。如果沒有出軌,你或許還會幻想,他們之間的相依相偎是難能可貴的愛情,可是當他出了軌,你會覺得,去他媽的愛情,所謂陪伴,隻是兩個彼此需要的人,相互扶持着活下去而已。

這部電影名字叫《地久天長》,可是整部電影裡,沒有什麼是地久天長的,無論是友情,還是愛情,都是可以被瞬間毀滅的。一個意外的突然而至,一轉念的欲望傾瀉,都能将友情與愛情糟蹋得面目全非。

影片的片名,顯然是取自于《友誼地久天長》這首歌,而在影片中,六個朋友,三對夫妻也曾一邊播放這首歌,一邊追憶往昔,但這首歌卻諷刺地成為了他們友誼的喪鐘。不久,先是一個朋友因為參加一個舞會而被指控聚衆淫亂,被捕入獄。接着,便是王麗雲被逼打胎,埋下了友情崩壞的導火索。

其實,影片中的悲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時代的造就的,時代下的個人選擇,反而顯得微不足道。不管是王麗雲還是李海燕,都是被時代傷害的人,王麗雲飽受失去兩子,無法生育的折磨,而李海燕,也飽受精神和道德的折磨,至死她也未能完全釋然。臨終之際,她附在王麗雲耳邊說:“現在可以生了,有錢了”。這是有關一個時代的結語。

李海燕的絕望和恐懼,也并不比王麗雲輕多少,尤其是在劉星溺死的那一段裡,她那張皇的表情,就已經把她内心潛藏的不安無限放大了。

...

這是一個關于和解的故事,李海燕終其一生,都活在愧疚和悔恨中,可是她至死,也并沒有将内心的悔恨直接表達出來。她的兒子則因為前車之鑒,選擇了與她不同的方式,他向劉耀軍和王麗雲說出了他們兒子死去的真相,當面忏悔,以得到内心郁結的纾解。

可我并不相信,最終的和解是真的達成了,因為真正的和解,應該是接受過去,回到故土,可是劉耀軍和王麗雲卻拒絕回到故鄉。拒絕回歸,并不是在外地生活有多麼的順遂,隻是因為,依舊無法面對熟悉的人和事,依舊無法面對回憶和過往。

《地久天長》不是一部能讓人特别開心的電影,人們都希望愛情天長地久,友誼地久天長,可是它卻告訴我們,生活原本就是一地雞毛,在大時代下,人們宛如蝼蟻,一切都顯得脆弱和不堪。沒有永恒的愛情和友誼,每個人活着,都是在努力過自己的那一關。

唯一令人慰藉的是,愛情和友情雖然都有期限,但陪伴卻可以地久天長,就像劉耀軍和王麗雲,白發蒼蒼,一生悲苦,人到中年,似乎依舊一無所有,可是當飛機震蕩時,他們還是握住自己彼此的手,當對方拉不上拉鍊時,還是伸出手為對方拉上。人生沒有天長地久,至少還有相濡以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