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徐峥導演的電影《囧媽》在網絡上跟大家見了面。

電影講述了主角徐伊萬在陰差陽錯中踏上了開往莫斯科的火車,以此開始了跟媽媽盧小花六天六夜的相處……
這個三十多歲的男人和媽媽相處時,并非母慈子孝,而是争吵不斷、喧鬧不止。在狹小的包廂裡,這對中國式母子之間的種種矛盾,逐漸呈現出來——
01兩代人觀念上的差别,是争端的根源
盧小花在火車上見到徐伊萬時,驚喜地問道:“你怎麼來啦?你是來陪我的?”
徐伊萬忽視了母親的問話,不耐煩地說:“誰讓你坐火車的?我不是答應你了嗎,周末的時候陪你坐飛機去莫斯科。”
“坐火車要六天呢,我不提前出發就趕不上演出了呀。”
“所以我說坐飛機呀!”徐伊萬大吼。

除了這樣驢頭不對馬嘴的對話,他們母子對彼此的行為也有很多的不解——徐伊萬不理解媽媽為什麼要在裝有密碼鎖的門上,再上一把大鐵鎖;不明白媽媽為什麼要把自己給她找的小保姆辭退。正如盧小花不理解兒子為什麼死活不肯陪自己去趟莫斯科,觀看自己的演出……
現實中,也有很多母子因為觀念差異,而不斷争吵,可大家常常有力氣吵架,卻疲于溝通,懶于理解對方一下。
有人說,這世上的所有關系中,唯一不可選擇的,就是親子關系。面對這不可改變的關系,接納往往更讓人愉悅。也許有天你工作上遇到困難時,突然發現,媽媽的哪個“大道理”竟然派上了用場。
02忽視對方真正的需求,是主要的矛盾點
徐伊萬和盧小花最激烈的一場争吵,在電影進行到一半的時候上演了。
徐伊萬毫不留情地說:
“在你的眼裡所有的事情都是問題,我婚姻是問題,身材是問題,接不接電話生不生孩子都是問題。我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啊,我不是你養的寵物狗啊……我受夠了跟你待在這個包廂裡面,我受夠了你的教導,我受夠了你的強迫症,還有你的疑心病。”

盧小花對兒子的話感到不可思議:“你是不是被酒精燒壞腦子了,你跟你爸一個德行!”
徐伊萬毫不理睬,接着說:
“我現在知道爸爸為什麼要喝酒了。就是因為你什麼事情都管着他,你管他吃管他喝,管他凋工作的事,管他怎麼交朋友,管他要不要喝酒……”
盧小花打斷了兒子的話:“你閉嘴,你閉嘴。”
徐伊萬仍然不罷休:
“你就是這樣對他的……他根本就不是喝酒喝死的,他是被你氣死的。”
“啪——”盧小花一個巴掌拍到了徐伊萬的臉上。
如果說他們平時吵架時還顧忌母子親情的話,這次是真的撕破了臉。
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在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強調了一個名詞:需求。他告訴我們,人們的言行背後都有其深刻的動機,也就是這個人内心真正的需求。就像徐伊萬抱怨的那樣,他希望媽媽對他的生活少一些幹預,能把他當做一個成年人去看待——這就是他的“需求”。
可現實中有多少媽媽總是忽視了孩子的需求?我見過一個孩子對他媽媽說:“媽媽,你今天可不可以不去上班?”他媽媽想都沒想地說道:“你以為我想去嗎?上班那麼辛苦”,孩子低下頭不再說話了。有時候我想,這位媽媽在說話前,哪怕多停頓三秒,大概就能意識到孩子的需求——想讓媽媽多陪自己一點。
建議父母們面對孩子的需求時,不要火速接一些無關痛癢的話,而要頓那麼一下,思考那麼一下,然後說一句有助于溝通的、有意義的話。

03說不出口的愛,在行為上畸形呈現
那場激烈的争吵過後,盧小花帶着簡易的行李,一言不發地離開了。徐伊萬這才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下了火車去找尋盧小花。
徐伊萬最終在樹林裡找到了盧小花。面對兒子的道歉,盧小花沒看他一眼,隻是自顧自地說起了他們家早年的生活。徐伊萬這才得知,父親生前的所作所為,給媽媽帶來了如此大的創傷,而這些都是自己不曾得知的。“媽媽,等我長大了,我保護你”,因為7歲兒子的這句話,盧小花決定餘生隻為兒子而活。

我們這才得知,盧小花的愛如此深沉,可又如此隐晦。這深沉,最終變成了對兒子的極緻控制;這隐晦,讓徐伊萬三十多年來對媽媽的愛都無所察覺。
似乎,中國媽媽總是在大聲地對兒子吼:去把你的臭襪子給我洗了!趕緊給我起床!别一天天打那沒有用的遊戲……這些話,讓孩子看到了不耐煩與批評,父母則認定自己這都是關心和愛。
我們旁觀者看得出來,那的确是愛,可是太隐晦了,隐晦到聽者常常誤會。容易被誤會的愛,想必是表達方式畸形了吧。我們表達愛的時候,為什麼常常大費周章含糊其辭,而吝啬一句簡簡單單的“我愛你”?

04總結
吵架、吵架……中國式母子相處,為何總是喧鬧不止?觀念的差異、忽視對方需求、愛在心口難開這些都導緻了母子的矛盾。
古人講: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可見,中國人自古以來都忽視了溝通的重要性,并且長久下來,緻使中國人不善表達愛。
去平靜地溝通、去耐心地表達吧。當你願意耐下心陪對方走一趟的時候,也許,也能在口袋裡發現三顆奶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