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在還沒有舉世皆慌的時候,自己得了一場病,感冒,咳嗽,有些發燒,不過吃了一些藥之後,自己慢慢好了。但是在鐘南山院士接受央視新聞采訪确認新冠肺炎人傳人的前兩天,還因為不确定自己到底好沒好跑去醫院檢查了一下,拍了X光,醫生看了看,開了些藥,告訴我沒有大事,回家靜養吧。
...當時的醫院裡并沒有人聲鼎沸、摩肩接踵,也沒有那種緊張到極緻的氣氛。哦,那家醫院就在不久之後發生了一起惡性刑事案件,一位醫生不幸殉職,而醫院的醫護們還要為兇手的母親看病,對,就是你認為的那家醫院。後來病好了,雖然當時一直沒有檢測核酸,但是從各項指标能确定不是新冠肺炎,不過一日不确定就一日不會徹底安心。直到後來新聞說潛伏期14天,才算放下一顆心。
病好了之後,借着身體不舒服,向當時的公司請了假,那時是春節前四天。鐘南山院士向媒體公開“人傳人”已經過去兩天。所在的城市剛下完一場大雪,請完假的自己看着碧藍的天空,第一件事就是去買口罩。
...路邊藥店買了最後剩下的三個KN95,以及十個普通醫用口罩。在剩下走遍的附近三家藥店裡,已經無法買到任何一隻口罩。某寶上接連下單兩份各25隻工業級N95也就是3M口罩,猶豫的功夫,眼看着價格從一盒108漲到了160,趕緊下單。當時大腦有些宕機,兩盒口罩分了兩單下,結果價格從160漲到了208。而且因為這個操作,還導緻自己隻收到了一盒口罩。而在當天夜裡,自己還在不停的到處找口罩。硬生生的看着某寶上不知真假的3M,從一盒208漲到了568。
...那時的自己是真的慌了,不敢回老家,怕威脅到父母。很早就訂了春節期間去海邊某市散心的機票和酒店,也開始擔心這趟行程還能否成行。在買完口罩之後,便跑去大超市,采購了幾大袋速凍餃子和冷藏面條,還有泡面火腿腸。對于在國外待過一陣的人來說,最簡單方便的一人食就是速凍餃子和面條,不會占用太多時間(包括準備以及洗碗)。
而以上這些,僅僅發生在标題提到的時間段開始日期1月23日之前。這一段時間,《在一起》的劇中講了哪些事兒呢?
時間撥回2019年12月底,武漢市幾家醫院都收治了一些不明原因導緻的肺炎的患者,後來全部都轉院到了武漢市金銀潭醫院,也就是劇中張嘉益飾演的角色的原型——患有漸凍病的張定宇院長所工作的地方。而當時,大家對這位院長的事迹還并不了解。張定宇院長真正出現在公衆視野中,要等到1月28日、29日,媒體的報道才讓大家了解到,在抗疫第一線的人,居然是如此的偉大。
...有些評論中覺得第一集大量篇幅着墨在了張嘉益飾演的這個角色上,認為這樣的劇情設定太過平淡,沒有突出疫情的緊張。煩請抛出這些評論的人好好思考一下,在《在一起》第一集的時間線,開篇就從2019年底開始講起,那時候别說社會了,就是網絡上對新冠肺炎的讨論都很少,幾乎隻有幾篇新聞報道提到了武漢有不明原因肺炎病例。那時候何來的緊張氣氛?第一個故事大部分篇幅都在疫情爆發前的那段時間,正如劇中周一圍飾演的譚松林院長所說,當時表露出來的隻是冰山一角,疫情更恐怖的階段還沒有完全展示,因為真正恐怖的階段是從武漢封城開始,是第二個故事開始的時候。
而第一集大篇幅着墨于張嘉益的角色,為什麼?因為張嘉益飾演的張漢清,原型是漸凍症患者、武漢市金銀灘醫院院長張定宇。作為無雙國士,不僅僅有鐘南山院士那樣的人物,還有張定宇院長這樣身患疾病還奮鬥在抗疫一線的俠之大者。第一個故事《生命的拐點》本就以張定宇院長工作的武漢市金銀潭醫院為原型,因此着重描寫張定宇院長的事迹,完全合情合理。
...在第一個故事中,還有一個點讓人非常欣慰。疫情期間,因為女醫護工作者剪頭發的事情,鬧出了非常大的輿論争議。然而劇中的處理讓人覺得非常舒服,醫護人員開始不舍後來堅定,到剪發後自然地笑容,把這一段曾經發生過的事迹處理的非常棒。
...在《在一起》第一個故事《生命的拐點》中,還原了如此之多的曆史原型中,最讓人意外和感動的就是還原了原武昌醫院院長劉智明醫生的事迹。雖然胡亞捷飾演的劉一鳴院長在第一個故事中着墨不多,但是還是把劉院長最後一段時間的狀态,以及在劉院長不幸犧牲後,張嘉益飾演的張院長在頂樓為劉院長送行的橋段都展現出來。雖然現實中送行劉智明院長的那段視頻更悲壯,但是礙于篇幅等各種原因,并未在劇中展示。不過目前劇中所展示的,已經能夠讓更多人知道劉智明院長的事迹。
...心碎!武昌醫院院長劉智明去世 妻子蔡利萍護士長追着殡葬車痛哭_全國各地
自19号休息開始,每天最關心的就是疫情如何。而那時雖然氣氛已經比較緊張,但是大家還都抱有一絲希望,希望這件事能盡快過去。誰也沒有想到後面那些悲劇的發生。
指針走到了1月22日。這天夜裡,還在和一些群友聊天,聊疫情,聊病毒,天南海北的聊,因為每個人都無法早早入睡。當時和群友們約定,重溫好萊塢經典的疫情電影《傳染病》,在當時,覺得那時候的情形和電影中的劇情幾乎沒有區别。而那時,疫情還沒有顯示出那麼嚴重。
...22日夜裡,集體雲觀影重溫完《傳染病》後,大家都陸續睡去,畢竟第二天就是大年二十九,春節就要到了。而自己卻還在微博上不停的刷新消息,看看哪裡是否有新增确診或者死亡病例。當時,新增死亡病例每增加一例都在人們心坎上狠狠地敲擊一下。恰巧就在那個時候,微博上刷出了迄今為止最讓人揪心的話題#武漢封城#。依稀記得當時的時間是23日淩晨三點,看到通知那一刹那,立刻截圖發給身在武漢的朋友。
...
...9.30夜更新——————————————————————————————————————
接續前文,1月23日淩晨,在看到武漢封城的通知後,覺得整個世界都從那一刻開始變得不一樣。17年前的SARS時期,當時的社會僅僅隻是做到了封單元、封樓、封小區這個級别。而這一次,直接擴大到封一座千萬人口級别的城市,然後緊接着的,就是一個省都進入封閉狀态。事态立刻嚴峻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然而在通知剛下發的1月23日淩晨,卻甚少有人知道這意味這什麼。在将這份通知發給幾個身在武漢以及湖北的朋友之後,卻因為當時是半夜沒有立刻得到回複。在忐忑、迷茫與不安中,沉沉睡去,入睡之前,覺得醒來後的世界估計要不一樣了。
果然,23日白天醒來後,手機裡的消息多到爆炸,微博、新聞等推送也是一條接一條。各個地方全是讨論武漢封城這個消息的,身在武漢、湖北的朋友們發來消息,讓大家安心,他們都做好了各種防護措施。果然也隻有身在事發地,感受才會更加強烈。遠在千裡之外的人,通過互聯網獲取信息,即使事态再嚴峻,所能感知到的也不及身處事件中心的人。
23日睡醒看完朋友的回複、刷完各種群裡的讨論之後,感到有些餓。雖然之前買口罩的那天也許大超市采購了一堆速凍食品還有冷藏面條什麼的,但是習慣使然之下,依舊拿起手機點了一份外賣。當時,所在的城市還沒有升級管理措施,所以外賣快遞依舊可以自由出入小區。
...點完外賣,才發現自己從醒來到想吃東西,居然已經過去了一下午的時間。而這一下午,自己完全沉浸在各方對武漢封城讨論的聲音中。那一刻才真正體會到,原來看這些信息真的會把人陷進去,越看越恐懼,卻越看越想看到更多的信息。說不上來自己當時到底想看到什麼,隻是無目的的拿手機不停的刷。在微博與微信之間來回切換,看看群消息,再看看熱搜會不會出現新話題。時間與精力就在手指的滑動間,慢慢流逝......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