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唐山大地震》并非如其片名是一部房坍屋塌的灾难片,甚至说得上它是一部扣人心弦的温情片。

影片着重讲述了自那一场23秒的天变之后,那些不曾停歇的“心灵余震”一直飘荡在原本幸福的四口之家中得以幸存的母子(女)心上,由此横亘32年的山河时光。

那些一直飘荡不歇的“余震”似乎已然串联起那一家人余生的时光。

...


影片根据张翎的小说《余震》改编而成,冯小刚执导,徐帆、张静初、陈道明陆毅等人联袂演出。

影片横亘32年的时光,从1976年唐山大地震一家四口破裂开始,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母女冰释隔膜结束。

在“地震”的世界中,观众也跟随着这一家的悲喜离合而黯然,感受着巨大天灾所挟裹着的持久破坏力,这种破坏力不仅仅包括冰冷的建筑物。

心灵一旦出现裂痕,那将是终生难愈的鸿堑。

一如片中的女儿方登对母亲(徐帆饰演)挥之不去的怨恨。

地震来临之时,儿女被压在一块楼板下,母亲在二者只能救其一的必答题面前艰难地选择了弟弟。

...


母亲从此在歉疚和悔恨中蹉跎度日,幸存的女儿的心中从此也留下了一道心理阴影,从此也关上了心门,没有人走得进,她也走不出。

幸存的女儿带着对母亲和世界的怨恨“隐姓埋名”地进入领养她的家庭。

养父(陈道明)和养母(陈瑾)给了她浓浓的亲情之爱,她依旧像拒绝融化的冰,每每半夜噩梦惊醒,地震的一幕幕依旧飘荡脑海。

养父劝诫她去找她的生母时,她说道自己不是记不起,而是忘不掉!

轻描淡写一般的三个字“忘不掉”,重逾千斤地说明一旦人的心一旦破碎成片,就再也无法拼凑完整,或者说再便很难拼凑完整。

留在唐山的母亲同样不比女儿活得容易。

家园得到重建,她的心里依旧装着死去的人。

...


她固执地不肯离开盛放着灵魂的老房子,她依旧固执着守着死去的家人,形容枯槁的她一次次承受着心灵余震和内心拷问,不曾停息。

在孝顺又事业有成的儿子面前,她的固执近乎不近人情,让人无法理喻。

只有她知道这种近乎自虐的固执才能求得一点畸形的安宁。

影片并非刻意收割观众眼泪,反之,它克制收敛地娓娓道来,观众心头的也一直情感萦绕缠绵,无处可发……

行将结局时,在墓碑林立的陵园里,重逢的母女,下跪的母亲,释然的女儿,当她们实现泪眼相望的和解那一刻,观众心底的情感终于决堤,一泻千里。

也许母女和解的结局,更为圆满这一个满载沉重的故事,也让故事之外的观众得以慰藉。

...


影片的制作同样处处有心。

伊始的充满质感的唐山市容一下子仿佛将观众拉回那个火热前行的七十年代。

儿子床头看似不经意出现的马拉多纳的海报、刘欢《几度风雨几度春秋》的歌唱以及那英在春晚上高歌《青春世界》……这些属于群体记忆的一个个镜头的出现和转换同样串联着时间的跋涉,从1976到1986再到新世纪……

时光跋涉向前,个体化的亲情也在时光中温柔和解,却看得我们泪流成河。

这部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的电影也证明了冯小刚并非只是一个喜剧类型的高手。

毕竟,他可是曾经开创了贺岁档概念的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