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人對國産動畫《哪吒之魔童降世》褒貶不一。這些争議無非集中在哪吒的故事改動太大,無厘頭搞笑元素沒有實際意義,以及哪吒反抗命運的刻畫不夠深刻這幾個方面。

但總體上來說,我是喜歡的這部電影的。一部電影好不好,由票房說了算,就跟一個優秀的學生,他的成績差不到哪裡去是一樣的道理。

...

圖片發自簡書App


《哪吒之魔童降世》裡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處處可見的成見。

哪吒因是魔丸轉世而被人們認為性本惡;敖丙因是龍族,即使救了李靖夫婦也被認為是惡;申公豹隻因是妖獸而不被元始天尊看重;甚至電影裡的娘炮、肥胖的民衆也被我等看客帶着成見去評論他們在電影裡對哪吒的成見。

電影裡帶着成見的民衆隻不過是一種客觀的存在,是現實的縮影,隻是呈現劇情的需要。

我想說的是,現實中成見無處不在。無論你是否承認,它都存在。

你會發現相貌好的人會在求職中獲得較相貌略差的人更多的工作機會以及更高的薪水;穿着打扮更好的人走進服裝店會得到更多導購員的關注和服務;人們更願意相信戴眼鏡的人比沒戴眼鏡的人的文化水平更高。

...

圖片發自簡書App


電影電視是現實的反應。許多電影也反應了這種成見。

如《放牛班的春天》校長對蒙丹的成見,他認為蒙丹即使此時不偷,遲早會偷,不顧馬修的勸解,一意孤行要将蒙丹送進少年監獄;《天龍八部》裡人們對契丹人的成見,因而當得知喬峰是契丹人時,對喬峰竭盡全力地排斥。

因此,保守起見,電影中的民衆更願意相信哪吒這個魔丸降世的頑童的人性是本惡的。哪吒不明白,人們為什麼對他的成見如此之深,于是他更願意用一種破壞的方式引起人們的注意。當一個小女孩想要跟他玩時,他很高興,可是大人們的成見,卻讓哪吒想要與人玩和被接納的這種最基本的需求永遠無法得到滿足。人們忘了,哪吒首先是一個想要被群體接納的孩子,而不是惡魔。

正是這種成見,造成了藝術上的沖突。沖突構成人物的内在動機,人物動機推動情節發展。不得不說,這是藝術創作的需要。

...

圖片發自簡書App

0-3歲的孩子,從心理學上來說,更需要的是親人的關愛和群體的接納。然而,哪吒這些最基本的心理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他隻能以自己的方式來引起人們的關注,那就是搞破壞。

做為靈珠轉世的敖丙,原本善良,與哪吒一樣的年紀,卻被賦予龍族興亡的使命。這個擔子實在太重,讓他看起來比哪吒更加老成。原本該與哪吒一樣頑皮的年紀,卻早早學會收斂自己的本性,甚至忘了自己真正想要什麼。這就是為什麼他會在水淹陳塘關這件事上有些搖擺不定。

...

圖片發自簡書App


導緻水淹陳塘關的觸發機關有兩個。一個是敖丙從小被灌輸的拯救龍族的觀念,那是龍族強加給他的東西;另一個是李靖等人對于龍族是妖族的觀念。這兩個都會因素讓敖丙選擇水淹陳塘關。這是他人意志在敖丙身上發揮的作用。

最後,敖丙與哪吒一起遭受天劫,卻是敖丙聽從自己内心的想法。是哪吒激起了他想要做自己的欲望。

...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在這個情節裡,敖丙完成了想要做自己的心願,哪吒也成全了自己。天劫雖然是針對哪吒的天劫,但是也連累到了無辜百姓。哪吒與敖丙聯手抵抗天劫,無論是為彼此唯一的朋友,還是為了對他們有成見的百姓,他們的精神得到了升華。

讓成見見鬼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