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和勵志的化合物,就是情緒。印度的這部片子基本摒棄了傳統的配咖喱歌舞的寶萊塢模式,植入嘻哈那種比較燃,比較酷,比較節奏帶感的風格。
當然,從此片中更多解讀出的是文化的沖突,也反映出了印度電影仍在走我們曾經走過的路,那就是自卑心态下的所謂現實主義題材。這種題材将自身文化的不堪和國家的腐朽過度渲染,還是有點取悅西方的感覺。我去過印度,的确是富人區毗鄰貧民窟的發展中國家。和我們國家過去一段時期一樣,印度對社會中層底層的很多藝術表達容易過度自貶或過度自大,同時也是在易極端化的矛盾中,不斷尋求着一種較為客觀的文化表達。
影片中的印地語說唱,除了加音樂的,對于外語人群其實是有很大隔閡的,說白了就是聽不出好。在音樂hippop中,我仿佛聽到了周傑倫,華晨宇等中國音樂人的影子,可見還是很國際化的。實際上,仔細聽,還是可以聽出些許印度曲風下的嘻哈風,特别是片尾的那首,這才是這部電影真正應表達出的味道,那就是文化在平等姿态中的相互融合。
劇情中雜糅了太多感情沖突,愛情,親情,友情,而對于每一種情感和人物,影片都在現實主義面前又努力正面表達,這是比較成熟的藝術表現。比如友情中的黑道朋友,迫于現實生計的販毒,卻也有着道義;又如愛情中,現實中屈從于印度家庭和婚姻中對于女性的種種禁锢的女友,但也表達出其西化的自由内核,那種帶着玩世不恭的直率和沖動,與忍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傳統女性形成了鮮明對比;親情中,我覺得還是有些遺憾的,就是父子之間最後的對話,這段是父親的演技爆發,如果片尾是殘酷現實再加親情間相互理解包容的結局,本人覺得會很完美,如果是成功的結局,我覺得會很low,當然,本片并沒有給予明确,而是留下了一個開放的結局,也是一個差強人意的結果吧。對于勵志,這部電影的起承轉合其實還是相對平淡的,除了表面化的父親的反對,老闆的無情,女友的誤會,缺錢的尴尬,其實并沒太過殘酷的打擊,而現實中,真正的打擊是來自于天然“不能選”、後天“選太早”以及“選太遲”的絕望,人們通常管這種打擊起名叫,“命運”……站在成功舞台的人,一般看不到那些遠優于已、遠拼于已卻隻能隔空祈望的其他人。現實主義要表達的就是這種無奈,這種面對命運的無力感。

...

回歸到文化的探讨,西方文化無非是近現代的成功者,那些西方人用自己的方式表達着一種優越感,很多看似博愛的行為中,骨子裡也是刻着一種俯視的态度。而其他文化在沖突中也不約而同的産生各種反思,甚至自我懷疑自我否定。但不可否認一點,能存活到今的文化,都是經曆過無數次命運摧殘的,都是有其黃金内核的具有跟強生命力的思想體系,都是無數智者、勇者、尚者的思想繼承。文化在交融中會更加耀眼,但無需嘲笑前人和旁人。如果hippop中隻能表達出叛逆和自信,那隻是年輕一代宣洩情緒的形式而已。而已……但我相信,它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