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是在2014年林德祿拍了一部《反貪風暴》,之後每隔兩年就會出一部系列電影,直到《反貪風暴4》提前了一年上映。按照正常的創作經驗,能創作到第四部的片子應該是經得起品味的,但《反貪風暴》恰恰跳出了正常的圈子:它爛掉了,也不會停止拍攝,更不可思議的是觀衆還是會買票支持,每一部都會賺幾個億的分賬票房。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一、巨星古天樂的主角能量
可以叫做追星,也可以稱為對一個明星的迷戀。我是很有體會的,對于我而言,隻要是張國榮、張學友、劉德華、王祖賢和梁朝偉的片子,不管多爛,我都會用盡辦法支持。2016年《擺渡人》公映時我去影院了,不是因為導演張嘉佳,更不是為了影片本身,就是為了王家衛監制這個參與身份。
據我了解,古天樂并非是個單純的藝人,他更是一個慈善家。在中國大陸,由古天樂捐建并親自監工的學校成百上千所,因此他也有一個别稱“古校長”。而選擇作為林德祿導演的第一男主角,根據媒體采訪時他的陳述,大概是他相信導演林德祿的才能,并且希望他能通過自己成功演繹一個像模像樣的反腐系列片。那麼究竟林德祿有沒有導演才能?
二、林德祿羞恥的前世和苟且的今生
誰人都知道《反貪風暴》系列評分不高,但導演還是堅持出産,甚至第四部比已成的節奏更快了一年。按常理來說,《反貪風暴3》的市場效果差,就應該多加反思,對接下來的片子更加的精雕細琢。但林德祿沒有這麼做,而是草草的把《反貪風暴4》搬上了熒幕,他是對自己的電影充滿信心?還是隻想一味的圈錢呢?
不得不提的是導演林德祿有一個過去,當時香港文化界剛剛施行電影分級制度,三級電影不再被囫囵吞棗式的打壓,它開始有自己被法律保護的市場。林德祿認為這是一個機會,于是開始大肆的拍攝三級電影,我對于林德祿的印象就是一個純純的色情狂加電影商人。其中的偏見是有的,但偏見也隻是少數,更多的是事實,因此說電影藝術,林德祿擔當不起這幾個字。
《反貪風暴4》已經是反貪題材最後擠出的一點牙膏了,正常的套路和反貪故事在前面的三部片子中消耗殆盡,于是這第四部就疊加重映。甚至到影片要結束的時候,被逼無奈到用一場打戲草草收場。這種敷衍尤其表現在陳志廉進入監獄後,導演給觀衆的視聽除了老套的武打還是武打,對犯罪和反貪的設計極其薄弱。但也正是這樣一種表面上的設計,欺騙了無良的觀衆,加之是系列電影,買票大概已成為一種惡劣的習慣了。
三、娛樂至上的影壇
有小鮮肉、有帥哥就是好電影,能看到我們平日看不見的新奇就是好電影。《反貪風暴》非常容易的抓住了觀衆的心理,反貪題材本就是人見人恨,除了貪官污吏自己,誰不恨他們呢?壞人被懲治,理所應當的滿足了觀衆的心理訴求,古天樂這樣跨越了世紀的帥哥更是亮點。
信奉“娛樂至上”是怎樣一種感覺?隻要貪官被抓住就是好,就是解恨,不用管他是被槍制服的,還是被上帝用法力控制。邏輯性和劇情被弱化甚至忽略,這種為了電影而電影的造夢騙術,成功引誘了觀衆。
圈錢這件事,林德祿做成功了。當我們買了票,走進了影院,《反貪風暴4》沒讓我們失望,因為它一直很爛,它沒給我們驚喜,因為他真的很平淡,那麼回到電影本身,林德祿的敗筆在哪裡呢?主要有哪些表現?
一、零場面很賺錢嗎?
看過影片的朋友應該注意到了,整部電影中外景少的可憐。但作為一個犯罪片,沒有大場面調度幾乎就失去了第一層金色鍍膜。并不是說犯罪片就一定得有大的調度和場面,而是導演有責任給觀衆這樣一個體驗,就算是監獄反貪,也不能成為大場面缺失的理由。我唯一覺得合理的借口,就是導演想多賺一點錢。
二、無設計不犯罪
流水賬的感覺很豐滿,從拆遷事故到進監獄開始卧底生活,再到結尾的一場打鬥,《反貪風暴4》沒有風暴的動感和刺激。我能感受到的隻有記賬,流水賬鋪滿熒幕。
三、坐牢是香港人唯一的出路
最近網上有調侃“坐牢是香港人唯一的出路”,這并不是一種玩笑,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反貪風暴4》就是被逼上這條絕路的。被逼上絕路的雖然是梁山好漢,但最終也不過是叛黨亂賊,必然的失敗。
拍電影像拍照一樣随意的時代,我們要認真的判斷電影。可以不支持一部好電影,但決不能容許一個爛導演用一個爛電影圈錢。這是藝術的失敗,更是藝術的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