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作家狄更斯在《雙城記》裡寫下一句話: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他描寫的是十九世紀的生活。對于創業時代的入局者來說,也是如此。
當一個時代可以加上“創業”這個定語的時候,它裹入的是政策、資本、人才因素,它吸納的是這個社會上最新鮮、最有創造力的血液。一個創業時代可以催生出無數個平台,而被推向舞台中央的是具有鮮活面孔的年輕人。
一、理想主義者、機會主義者、富二代
因為家庭出身、教育背景、個人資曆、性格、才能的不同,這些創業的年輕人可以抽象成三種類型。
一類是單純、執拗、固執、具有開拓精神的理想主義者,劇中的代表是魔晶的創始人郭鑫年。
一類是聰明狡黠、善于投機、渴望成功的機會主義者,劇中的代表是郭鑫年的好哥們羅維。
一類是财力雄厚、背景雄厚、一出生就手握金鑰匙的富二代,劇中的代表是捷訊的創始人金城。
當這三種類型的年輕創業者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競争的時候,誰的赢面最大?
理想主義者郭鑫年是一個對創新和革命有不懈追求的“瘋子”,在他的眼睛裡,創造新産品、研發新技術遠比金錢和名利重要。錢對他唯一的意義就是幫助他實現夢想,改變世界。所以在面對公司被圍剿、威脅、利誘的時候,他的立場和原則非常明确,就是堅決掌控産品的研發走向,絕對不出賣股份,倔強到讓身邊所有人感到無奈、害怕、佩服又無可奈何。
他是創業路上的堂吉诃德,拼盡全力就為了保住自己産品的純粹和靈魂。所以即便産品做成了,有一天可以套取高額現金了,他還是不為所動。因為創造産品才是他的命脈,而錢不是。
機會主義者羅維,他的創業動力在于對成功的極度渴望。他非常聰明,有很高的技術水平,有眼界,有頭腦,有野心,也很現實。他對現狀看得很透徹,但他沒有一以貫之的原則,所以他看到哪裡有機會,就會馬不停蹄跑上前追逐。甚至會同時抓住多個機會,為了給自己留後路,以争取更大的利益。哪邊勢力大,哪裡有資本,他都會觀察和審視,以便調整自己的投靠對象。
他很善于發現别人的弱勢,也善于利用這一點為自己謀取最大利益。這種人會為了資本屈服,也更容易拿到自己想要的。同樣,他也是一個自卑的人,因為在他心裡,會覺得隻有成功了才有資格去追求愛的人,才會真正在别人面前擡起頭,他需要從成功的結果上尋找自己和别人的認可。
金城,花錢如流水的富家公子哥形象,他創業的原因是為了賭氣,為了讓女朋友高看他一眼,為了讓老爸高看他一眼。所以他對創業的執着勁兒和熱情遠不如郭鑫年和羅維,即便有老爸雄厚的資本、夠硬的關系網在側支持,他的失敗結局也已經注定了。
二、創業不是鋪滿鮮花的道路
如果本劇的創作團隊把創業者的故事單純設定為一個心懷夢想的年輕人一路經過千辛萬苦、最終收獲事業和愛情雙豐收的美好結局的話,那這部電視劇的立意和構思的格局就太狹隘了。
創作團隊選擇把創業作為一個時代背景來處理的。所以在這個大背景下,可容納、可探讨的元素就變得豐富起來。三個年輕創業者的設定可以說是這個時代下創業者類型的縮影,他們每一個人都過的路都不輕松。期間的曲折裡融合着困境和矛盾對人性的考驗,來自多方資本的較量,傳統利益獲得者對新生力量發生的阻止和破壞,讓你足夠見識到創業維艱。
每一次挫折的出現,創業者如果扛不住,就很可能萬劫不複。所以,從他們嘴裡經常會聽到“我不想幹了”,“我快堅持不住了”,“這個項目是我做得最累的一次。”諸如此類的抱怨。
創業路不像外界看來的那樣風光,這不是一條鋪滿鮮花的的道路,不如媒體上看到的光鮮亮麗、光彩照人。在這條路上,出現更多是的困難和挫折、無奈和掙紮、無助和失敗,種種意想不到的困難多如牛毛,遠遠超過成功、鮮花、歡呼和掌聲。尤其對于走在技術革新大浪潮道路上的創業者,更是如此。
三、互聯網行業的殘酷
我記得劇中金城的父親老金總說過一句話:“我們那代人,不論打牌還是下棋,對手都活生生地坐在我們面前,你能揣摩他,觀察他,研究他,你們這些打電玩長大的孩子,就隻會直來直去,拿槍掃。”傳統行業背景下成長的人和互聯網時代下成長的新人做事的方法和思維都是不一樣,新人不會那麼多繞彎彎,手法更野蠻、更直接、也更迅速,但是少了謀略、布局和思路。
傳統行業裡,房地産、金融、快消、化工等等産業,它們都沒有互聯網技術革新那樣來得猛烈,那麼勢不可擋,那麼具有侵略性。從事互聯網行業的人需要時刻注意市場的風吹草動,尤其是新技術力量的出現,因為他們是新技術的巨大獲益者,深知它的颠覆力量有多大。
他們研發的産品給用戶制造了體驗感,而這種體驗感甚至取代了人與人之間的直接交流,就像我們常說的,自從有了微信,就很少聽到電話聲音響起了。所以面對這樣的行業,這樣的産品,即便是背景和資本雄厚的老金總想進來分走一塊兒蛋糕,都是非常困難的。
在這個行業裡,資本的燒錢速度是按天計算的,動辄上億的資本投入,都不見得能砸出水花。除了資本,頂級人才的争奪也很殘酷,導緻稀缺的人才具有了議價權。傳統行業的掌舵人如果想試水互聯網,但是他們的用人觀念又太陳舊,想靠老一套方法去收買人心,強買強賣,隻會碰壁。再加上資本市場上最不缺的就是錢,投資公司也蜂擁而至,搶人才、大團隊、拼速度,樣樣都要比拼,相互博弈的難度可想而知。
劇中投資公司洛菲斯的總經理彭學武說過,這是一個資本競争的時代。最終下棋的、做局的人是手握資本,并能夠從中運籌帷幄的人。兩大資本的代表人卧雲生和李奔騰。他們曾經也是媒體和大衆眼中的創業英雄,成功之後,就變成了用資本來為自己構築堡壘的投資人。
在蠻荒的創業時代裡,99%的人可能都是失敗者。而在這失敗者人群中,有5%的人像郭鑫年一樣,是半路上被迫賣身的人,結局不算太差,因為在高估值階段有接盤者,至少有錢落袋為安。還有5%是像羅維一樣,一開始就投靠了金主,被圈養,生活也算富足。而剩下的人則更有可能是賠上了時間和金錢,什麼都沒落下。
隻有1%的人才可能是真正的成功者,真正的完成了商業革命,也許幾十年之後成為像卧雲生和李奔騰那樣的做局者。
四、真正的革新者是少數派
《創業時代》這部劇目前豆瓣評分在3.5左右,主要是開局不利,主角的演技遭诟病、一些不合情理的劇情設置被瘋狂吐槽,所以熱度和關注度都不算太高。但我覺得它是一部被低估的劇。劇中的配角們貢獻了劇集的全部精彩,從他們身上,才能真正洞悉人生百态,現實冷暖,以及深刻的社會道理。
與郭鑫年的理想主義不同,他的好友盧卡是一位高級電腦工程師,盧卡的女朋友楊陽洋是一個隻想買房子、生孩子的普通姑娘,他們的生活道路會更偏向現實,所以會在初次獲得投資款的時候,把二百萬現金取出來鋪滿了一張床,因為感覺睡在上面很踏實。
天使投資人高迪和徐佳瑩當初在咖啡館看上郭鑫年的項目決定投資,目的也是為了将來套現獲得巨額回報。所以在一次次發生團隊沖突的時候,他們會為了保住自己到手的資金和股份而與郭鑫年争吵。他們的舉動和想法是現實的斜照。
成年人的世界很現實,不像童話裡寫的那樣好朋友永遠同心,愛情終将圓滿。每個人的追求和立場不同,注定也不會做同一個夢。年輕人如此,中年人更是如此,而且他們比年輕人更清醒。所以功成名就的李奔騰也遇到同樣的問題。
當年與他闖天下的四個兄弟,已經成為胡潤排行榜上的富豪,他們的人生追求就從變革創新變成了買别墅、豪車、遊艇,享受奢華生活。所以當李奔騰提出要改革、要推出新産品、要革掉自己命的時候,他們極力反對。最後的結果是,經主要股東投票,四個人被踢出董事會。當然,這也是中年人清醒的地方,他們不會為此掙紮、吵鬧而是選擇握手言和,隻要拿到自己應得的就已足夠,何必撕破臉皮,開始養老,選擇享受生活要緊。
郭鑫年的朋友和李奔騰的朋友代表了生活中大多數普通人的生活和生存狀态。普通人一輩子奮鬥就是為了過上富足的生活,有花不完的金錢,過上有家有口的好日子。郭鑫年和李奔騰則是天生的創業者,所以他們選擇的生活方式是永不停歇。
年輕的時候他們是手無寸鐵、勇博天下的開拓者,等成了基業穩固的中年人,他們就變成了運籌帷幄的投資人兼創業者。雖然身份不一樣了,但是他們骨子裡都留着革新的血。所以李奔騰才說:我甯願死在改革的路上,也不會在過去的光輝的裡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