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的壽命沒有盡頭,它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永恒”的存在;凡人則當然相反,即使再想追求“永恒”的人也隻能壽極而終罷了。

永恒v. s. 有限的壽命,究竟何者為優?或者與本片再緊密聯系一點的話,永恒且孤寂v. s. 有限的壽命裡面與他人産生某種互動,何者為優?影片塑造了兩位天使的形象,二者的對話、行為對比就表達了創作者對上述關于“永恒”問題的思考。

影片的前半部分通過黑白的畫面、快速移動的運鏡、淩亂的剪輯手法、突然插入或消失的背景樂,給人營造一種非常壓抑的氛圍,這種氛圍給人帶來的不僅僅是想昏昏睡去的沖動,還會讓人意識到這種無聊壓抑的生活是完全不可取的。後半部分中,天使因愛上了一位凡人女子,遂下凡,畫面變為彩色、運鏡變得平穩起來,背景樂比起前半部分也較為輕快明朗,因為前半部分給我帶來的非常壓抑的觀感并未消失,我在後半部分最多隻能感受到一點快樂,但就是這一點快樂,拯救了我對整部片子的态度。苦中作樂,更為難得。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似乎也能解釋得通,柏林牆尚未倒塌,德國社會因為分裂和被他國監控處于一種非常壓抑的氛圍中,此時就人們需要一種“小确幸”來調劑自己的生活,發現壓抑生活中的一點美好,抓住它并頑強地堅持到最後(沒錯,後半部分的一點點愉快就是我堅持看完整部電影的唯一理由!)。或許這也是創作者想要傳達給觀衆的想法。

(此部分有牽強附會之嫌疑,純屬是為了裝B,慎入)影片前後部分的鮮明對比,似乎能夠傳達出創作者對“永恒”問題的看法,他借那位下凡的天使之口說出:“不要在乎什麼永恒,重要的是現在。”這句話一出來,我就很自然地聯想到西方法律思想史課上????????介紹的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的關于“絕對理念”的不同看法(記錯的話,請原諒):柏拉圖認為存在“絕對理念”,它存在于現世的彼岸,人隻有在生前和死後才有可能接觸并認識它,那位選擇“永恒”的天使便是柏拉圖思想的化身;亞裡士多德在乎的則并不是存在于彼岸的“絕對理念”,他追求自然,強調今世,那位選擇“現世”的天使便是亞裡士多德思想的化身。

在我看來,創作者應該是更偏愛那位下凡的天使的,它敢于追求愛,它更世俗,它似乎真的是芸芸衆生中的一員。正是在下凡的過程中,或者說,早在天使對女子心動時,就完成了從“它”向“他”的蛻變。

抓住當下,非此不可,非此不可。Es muss sein,Es muss sein!

...
抓住當下,寵愛我吧,哈哈哈哈

後記:

①對我個人來說,看完這部片子讓我這個本來就很世俗的人更加想要追求世俗了,不知道這樣是好是壞。

②本影片的标題有攀附近來熱播日劇的嫌疑,但仔細想來,似乎确有那麼一點道理:那位天使即使見證了長遠的曆史,但它無法與觀察的對象産生互動,無法達成一種生命上的大和諧狀态,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不就是“處男”嗎?而它為了愛情追求變成凡人,就是因為想要與一直觀察的女子産生語言或肉體上的互動,以此真正達成一種生命大和諧狀态,這個下凡的過程本身不也是一種“破處”嗎?(啊,我也太污了,原諒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