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自己》大結局有點讓人猝不及防,心裡明明還有彼此的陳一鳴和李思雨最後還是沒能重新走到一起。

在劇中,顧曉菱問李思雨:“為什麼你們如此相愛最後還是分手了?”李思雨沉默了一下,淡淡地說:“兩個人真正在一起,需要犧牲一點自我,更需要有足夠的勇敢,去面對現實的壓力,而這些,我都沒準備好。”

我認為,這是一個很真實的回答。

李思雨自由獨立,一心追求事業的成功,為了創業可以不顧陳一鳴的意見,将婚房挂到中介售賣。而陳一鳴卻隻想擁有一個溫暖的小家,男主外女主内,希望李思雨婚後做全職太太。

觀念沖突,卻無法彼此妥協,導緻雙方最後隻能形同陌路。

...
一、自我獨立,隻是一個主觀概念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心理學實驗,名為“疤痕實驗”。他們故意在志願者們臉上畫上猙獰可怕的刀疤,然後讓志願者出去走一走記錄下别人看到他們的反應。

逛了一圈後,志願者們繪聲繪影地說起了他們遇到的情況,“有個人看到我的刀疤直接被吓了一跳”;“他們看到我都很不好意思,很快就轉開了視線”;“有個小孩子本來想和我打招呼的,結果直接被她媽媽給拉走了”……

心理學家靜靜地聽完他們的描述,然後告訴他們:“其實,在你們出門前,我就已經把你們臉上刀疤都擦去了。所以你們所看到的别人的反應,隻是你們自己心理的投射而已。”

很多人所謂的獨立,所謂的自我,其實說到底都是被他人、被環境影響後自我以為的結果。

誠然,追求獨立的自我并沒有錯,但過猶不及,太過堅持己見不妥協,最後的結果會是讓你自己失去愛、失去自我。

就像李思雨,她認為獨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去承擔,不願意依靠别人。所以她在知道妹妹要支付車主三十萬的巨額賠償後,她的第一反應是不要告訴陳一鳴。

看似自我獨立,其實隻是為了維護自己的自尊。

殊不知,正是這樣的自我區隔,導緻她和陳一鳴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
二、真正的自我獨立,更懂得愛與妥協

英國首相特蕾莎·梅在網上發表的辭職演講在網絡上引起轟動。演講中她幾次強調:人生充滿了妥協,但妥協不是一個貶義詞。

在妥協和自我之間,不是非此即彼,也沒有勝敗之分。

《親密關系》一書說:“ 當你進入一段親密關系的時候,你就不再是一個人了。你進入了一個以愛聯結的、超越個體的、有自己獨立生命的系統,并成為了一個更大系統的一部分。親密關系意味着從“我”,變成了“我們”。”

學會妥協,學會愛。

...

前段時間,我有個朋友,在爸媽的資助下買了一套房。本來高高興興的一件事,卻因為裝修而起了沖突。朋友想把房子裝修成簡歐風,父母卻認為中式風才有質感。

在一個周末,父母在沒有經過他同意的情況下訂購了一套紅木家具,朋友看到那和房子裝修格格不入的大紅色沙發時情緒爆發了,“到底是你們的房子,還是我的房子,我就想有一個自己喜歡的小家都不可以嗎?!”

父母一聽,愣了,想說什麼卻怎麼也說不出口。過了幾分鐘後,母親就像一個做錯事的孩子一樣,低下頭悶悶地說了句:“我就是覺得這個挺好的,你不喜歡,就去退了吧”。

看着父母轉身離開的背影,朋友頓時自責了起來,父母辛勞了一輩子,好不容易幫兒子買了一套房,隻是想通過裝修參與到兒子的未來生活中而已。

與父母的愛相比,一套房子的裝修風格又算得了什麼呢?

想明白了之後,朋友立刻跑過去和父母道了歉,并把之後的裝修決定權全權交給了父母。

那天參觀他家新房的時候,正當我要調侃下這中西結合的怪異裝修時,他卻笑着和我說了句:“這是我父母對我的愛,每天我回到家,就會感受到滿滿的溫暖。”

愛的錦上花,有時候,不是多愛一點,而是多妥協一點。

将愛置頂,給予你所愛的人一點妥協,更能拉進愛,感受愛,擁抱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