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閑來無事,把初中時期追過的《匆匆那年》又重新追了一遍,想要回憶一下青春,以此來慰藉我日漸消沉的身心。人們總是在迷茫或者孤獨的時候容易産生共鳴,我不是聖人,也不例外,所以才會有了現在這篇文章。
相信看過電視劇的人,可能大部分都希望陳尋和方茴在一起,畢竟人們總是對初戀會有莫名的好感,然而事情總是不如人所願,就像我們玩遊戲的時候總會在快要過關的時候遇到一個超級大BOSS,然後遊戲結束,我們隻能潦草收場然後重新來過。然而愛情并不是一場遊戲,沒有重新來過的機會,當初或歇斯底裡或平平靜靜的分開,哪怕後來和好也不能“如初”了,可能是長大或者疲憊了,想的更多的可能是“她”或者“他”是我曾經愛過的,餘生找不到更好的,那就找一個能“得過且過”的吧,好了,廢話有點多,我們還是言歸正傳說說電視劇給我的感受吧。
一開始,我總是把陳尋與方茴分手的過錯,全部強加在陳尋的頭上。我以為如果陳尋沒有遇見沈曉棠,沒有喜歡上沈曉棠,那麽他就會和方茴一直在一起,不會分開。
可是直到現在我才明白了,就算沒有沈曉棠,也會有别的人走進陳尋的世界。
分手的責任其實也有方茴自己的原因。方茴是一個性格腼腆内向又不善于表達的人。其實琴房着火的那次,她大可以直接跑到陳尋面前抱住他,就算沈曉棠在旁邊又如何,你如果愛他,就應該向别人宣布你之于陳尋的重要性。可是方茴并沒有這麽做,她反而用冷戰這種方式來解決問題,她根本不知道陳尋這種粗神經的人是不會明白的。就這樣,陳尋越想不明白,方茴就越冷淡他,彼此背道而馳,越走越遠,直至走到都累了的地步。既然維持這份愛已漸漸讓人覺得疲憊,那麽分手是必然的,隻是時間問題罷了。
這時的沈曉棠就像一束溫暖的陽光照進了陳尋的世界裡,讓他感覺煥然一新。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人,都讓陳尋感到好奇直至習慣她的存在。就這樣,沈曉棠慢慢走進了陳尋的心裡,一點一點的霸占着方茴的位置。而方茴呢,一點一點的退縮,讓出了她的位置。愛情就是這樣,需要的時候你必須去争取它,而不是退縮着等它去找你,顯然方茴屬于後者。
我們總是等到失去後才追悔莫及。方茴之于陳尋是初戀也是青春的美好記憶。沈曉棠之于陳尋卻是新事物的體驗,是茶米油鹽的生活。
《匆匆那年》結局是個悲劇,我不希望也不喜歡,可那又怎樣,局外之人總是能一眼看透局中人的圈圈繞繞,卻又無能為力。
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你,如果面對愛情還在迷茫,那就主動出擊,多點勇氣,在多點包容,打敗愛情路中所有的大BOSS,往後餘生陪伴你的是你所愛之人。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