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号已有時日,今天正式運營。

《别告訴她》海報
劇情簡介(引自豆瓣)
影片講述一個華人家庭的奶奶被診斷罹癌,但家人選擇隐瞞奶奶,假借一場婚禮的名義讓所有家人回家見奶奶最後一面,但在紐約長大的碧莉(奧卡菲娜飾演)認為知道自己病況是奶奶的人權,因此在華人家庭中上演一場中西文化沖突,一部尋根家庭喜劇。故事改編自華裔女導演王子逸自己的家庭故事,她也因本片被《綜藝》雜志評選2019年必關注導演之一。
這部電影本有可能成為我疫情前在電影院看的最後一部電影。
當時好像是因為公司在瘋狂的節前補假,忙裡偷閑的周末一日,出門的欲望大打折扣。
《别告訴她》上映時,我相信稍稍關注電影業内的朋友應該都會留意到它的噱頭,諸如華裔女導演、女版李安等等。當然我更願意把“女”字去掉,把這個作品的噱頭理解為,李安可能後繼有人了。
但也僅僅是因為她目前拍的是關于親情的電影而已。
雖然我當時未看,但有些電影我會相信總有一天我會機緣巧合地看到它。
正如《别告訴她》,有一點時日沒看電影的我,本來不抱任何希望打開某視頻網站的電影分類,做好了準備被海量網大充斥眼球,甚至還希冀被一兩部網大吸引(畢竟近段時間出現了幾部所謂觸碰網大天花闆的電影,我有機會寫寫)。結果突然被一部畫風“另類”的電影吸引,就是近期在上線的《别告訴她》。
接下來我将從三個細節來談談我對這部電影的理解。
五次聚餐
“聚”無疑是這部電影的關鍵字。
一個人口不少且散布四海的家庭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聚在一起,甚至為這個順理成章的“聚”,還策劃借口,不惜耗費多少人力和成本。
故事也從這個“聚”開始的。
女主碧莉身在美國,其所在的家庭有一個在家裡輩分最高的奶奶,兩個兒子都各有所成,去到海外成家立業,一個就是女主的父親舉家來到美國,另一個則去了日本,生下了一個男生,也就是女主的堂弟。
沒曾想在一夜之間這個人口衆多的家庭瞬間達成共識,要隐瞞家裡奶奶的癌症晚期的病情,直到她離去。
但又覺得在老人家臨别之際,要進行一次久違的家庭聚會,就以堂弟要辦婚禮為由,讓大家自然而然地從五湖四海歸來。
但碧莉一開始并不明白,或者說,她始終不明白。
當我看到這個沖突點時,我下意識地疑惑女主為何不明白,從這一刻開始我就意識到這是文化差異,也是電影想要表達的主題之一。
影片裡我大緻數了一下,這個家庭有5次聚餐。
每次聚似乎都有着不一樣的主題。
印象深的有三次,第一次是碧莉孤身一人從美國回來,在聚會前突然出現。
碧莉的父母因為碧莉無法理解為何要隐瞞,就讓她留在美國,但碧莉根本無法忍受,哪怕窮困潦倒也要刷信用卡回國。
當碧莉出現在家人面前時,一個鏡頭瞬間展現了人物群像,父母的驚訝,奶奶的驚喜以及其他人的滿臉問号。
後來一家人圍坐在餐桌前的戲拍的很有意思,誰說話,就在畫面中間,但鏡頭是越過說話者對面兩個人的背影過肩拍的,畫面聚焦又有層次感。
第二次印象深刻的聚會同樣是餐桌前,不過改到了餐廳裡,女主的母親和另一個計劃将兒子送去美國讀書的母親對話。
她們之間大聊中國好還是外國好的話題,說到這裡我突然想起女主剛回國,安排在了附近酒店,服務員把行李搬到女主房間後,當得知女主是從美國回來的以後,他一再追問女主,是中國好還是美國好,女主隻能悻悻回答:不一樣。從服務員的話語中可以聽出他很在意。
再對應到餐桌上的對話,其實我們是可以得到一個共識,也是一個現象:我們口口聲聲說中國好中國好,卻還是有人不斷的把孩子往國外送,這樣的矛盾正體現着電影的最大沖突:中西文化。
第三次印象深刻的聚會自然是弟弟的婚禮,一場典型甚至老套的中式婚禮,高朋滿座,人聲在台上自嗨,在台下喧嚣。
這場婚禮也是整場戲的高潮。但導演并沒有想要把婚禮變得慌張,或者過于用情,反而顯得稀疏平常,但熱鬧過後的冷清不正是我們所膽顫的瞬間嗎?
奶奶
奶奶這個人很有意思,她好像代表了一批中國人。
這批中國人他們活出了經驗,懂得了人情世故,所以時時刻刻都在教你做人。
這批中國人就是自己的長輩。
當我們向他們吐槽、傾吐一些煩惱憂傷時,或許隻是為了給自己找個出口而已,并不希望從傾聽者身上獲得什麼,結果長輩們卻分分鐘想要讓我們做人。
這是他們的習慣。
就好像女主碧莉和奶奶獨處時,碧莉其實已經30歲了,但在美國生活太久,對中國一些墨守成規的文化不甚了解。
于是奶奶就會告訴她,到時候婚禮上,你要熱情地跟叔叔阿姨們問好,不要壞這個臉,如果大家讓你上去唱個歌,你也不要拒絕,你得像個女孩子……
後來碧莉基本也都照做了。
奶奶這個人也屬于傳統中國人,好面子那一挂的。
家人都在主張弟弟的婚禮從簡來辦,奶奶卻堅持要有面,不能丢臉。
我覺得在任何形式為上的面前,很多事情都會失去本身的意義。
比如婚禮,其本身的意義不就是一場儀式,紀念兩個人的美好愛情從某時某刻有了新的紀念日。但一句“要有面”,就能瞬間把一場婚禮承擔起厚重的壓力。
奶奶這個人也充滿了責任感,雖然在家人的隐瞞下,她認為自己身體很健康,但身子骨确實不太硬朗。但她依然還是堅持着要去親自過問酒席的菜單,親自去看弟弟拍婚紗照,好像每天都在外面奔波。
有一段碧莉和她母親的對話中,我們得出,奶奶是一個很喜歡指手畫腳管這管那的人,母親是永遠也接受不了的,幸好搬去了美國,她就管不到了。
不經意的小瞬間把中國的婆媳關系也展露了一下。
所以我覺得《别告訴她》是一個好劇本,裡面充滿了導演對中西文化沖突點的抓取,并且很精準,能夠讓你應接不暇地體會到很多不曾在意的點竟有着差異。
中西文化
最後來聊聊片中的中西文化。
故事發生在長春,在我的印象裡,北方是最能體現中國特色的地區之一。
片子滿滿的市井氣息,對中國特色文化,諸如按摩、麻将甚至别具一格的室内裝修風格都拿捏得細緻入微。
我喜歡當中的很多空鏡頭表達,仰向天空的樹頂,賓館房間裡的空調出風口等等,構圖非常幹淨。
觀完全片我有一大感受便是中國文化的同化能力很強。
奶奶有一晚咳嗽很嚴重,便去了醫院,家人一早緊張兮兮全部趕去了醫院,奶奶的妹妹主動去找大夫,随後來了一位年輕大夫,隻說這是小病情,但還是建議做個檢查。當得知這個醫生在英國留過學以後,女主碧莉就開始用英文跟這位醫生溝通,問醫生是否知道奶奶的真實病情,醫生也如實用英文回答說是肺癌晚期,女主便很疑惑的問醫生,你不覺得這是謊言嗎?
醫生很淡定地回答:我一開始也不理解,但我後來明白,這是善意的謊言。
這似乎動搖了碧莉的内心,她逐漸覺得這是對的。
正如他爸爸的兄弟對他說的:你不願意隐瞞,是因為你覺得你承擔了太大的責任,你隻要說了,你就輕松了。
或許我從未思考過這方面的問題,但電影中有很多不錯的解答——“在美國,生命是個人的事,是人權,但在中國,生命是集體的,一份生命往往牽動着集體的命運。”
這句話讓我想起來2月份的疫情,2月份的武漢,以及2月份的中國。
我們并不會姑息所有對于生命的傷害,甚至超脫于關注自己的命運,我們會忘了我們自己的命運都是未知,為何要去顧暇别人的命運。
但這就是我們,是一個命運共同體。
電影最後
電影最後,在得知奶奶讓家人以外的人去幫忙拿檢查報告時,碧莉拍完全家福急匆匆沖了出去,一路狂奔的橫拍跟随鏡頭,常見的電影鏡頭,卻無數次充滿了情感迸發的張力。
她沖到了醫院裡,攔截住了報告單,最後在家人的幫助下,以及她自己的監督下,在打印店篡改了報告結果。
這一刻我相信我們誰都能感受到碧莉作為主要角色的心路成長曆程。
當碧莉一家要去趕飛機回美國時,奶奶堅持親自把他們送上出租車,鏡頭從出租車後窗玻璃拍過去,看到捂着口鼻的奶奶伫立在原地不舍離去,我們的視角就是碧莉的視角,漸行漸遠間我們會與碧莉共情,我們也會想,這是碧莉和奶奶的最後一面,等下一次碧莉再回到中國時,可能就是奶奶的葬禮。
但心存感動之際,影片最後導演放出了一段影像,是自己現實生活中的奶奶,她在說着自己在影片中教孫女的一套早操動作,下面有一行字:自确診以後,奶奶已經健康生活了6年至今。
感謝最後的治愈。
我很喜歡片中呈現的中國文化的特色部分,是有共鳴的,雖然我們清楚是刻意展現的,但能夠讓我們感受到中國文化下的中國家庭有多麼的和氣。
奶奶在影片中跟碧莉最後的一段話裡提到:
“一個人的精神支柱很重要。”
我想這也應該是每個中國人努力生活下去的動力所在,就算沒有,那也應該努力去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