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精老媽和遭遇中年危機的兒子之間的奇妙之旅。 

老媽作嗎?作!但作中自有可愛。這個精緻的老太太,有着她的驕傲,這一場演出就是她對自尊心的一種彌補。在她心裡,自己就是舞台上最閃亮的C位。但面對丈夫,面對兒子,她又是卑微的。她卑微到隻敢悄悄把大白兔奶糖塞到兒子口袋裡,隻敢偷偷躲在車窗後面看兒子走遠。

...

雖有戲劇誇張,但又恰恰精準擊中現實中不少子女與父母的矛盾所在。發超長語音,轉發養生文,總是擔心兒子身體、夫妻感情多于工作,以及一些看上去多此一舉的迷之行為,比如給密碼鎖加焊一把鐵索。可以說,片中徐伊萬的母親,就是不少中國父母的縮影,她身上總有一個點讓你看到自己父母的影子。無論你是反感還是感動,這張“共情”牌打得還算成功。

...

再看徐伊萬,慘嗎?慘!但是多半是自找的。這個人到中年的巨嬰,迎來了他遲到的青春期,他對母親有着一種叛逆的排斥:對母親要坐火車去莫斯科的不理解,對母親坐個火車幾乎搬了整個家過來的無語……可以說母親的一言一行,都戳中他的反感點。但不可否認,他的潛意識中依舊對母親有着一種依賴。把那盆小番茄一個一個從車窗扔出去,就是他最大的反抗。

...

退一步講,如果沒有母親和妻子的約束,他的人生就會和他的房間一樣亂糟糟。于是,這趟有驚無險的旅程成為了徐伊萬母子間的破冰之旅,也是徐伊萬人生的一大轉機。當然,皆大歡喜永遠是賀歲檔的最終結局

這是一趟别扭的旅程,相互别扭,也跟自己别扭。各種積攢多時的矛盾在這個狹小空間裡,一觸即發。徐峥用一種“僞公路片”的方式,将中年危機盡可能地暴露出來。

但,坦白來說,作為“囧系列”的最後一部,這個句号畫得并不圓滿。如果說《泰囧》是先富起來的中産階級對農民工兄弟的關懷,那麼《港囧》則是一種飽暖思淫欲之後的家庭溫情:與妻子缺乏溝通,對初戀蠢蠢欲動,中年危機下的焦慮源于“得不到”的騷動,但最終也隻能對生活認慫。

...

到了《囧媽》這裡,卻打起了最套路的溫情牌。可惜好的立意,卻沒有好的表現方式。電影從母子倆跳下火車起,就開始一路崩壞。以至于整部劇變成了一出鬧劇,而原本準備好的深意都變成了隔靴搔癢。

平淡無奇并不是因為劇情過于“日常”,而是難得的幾次“大動作”既夠不成笑點,也帶不來驚險。電影的誇張是為了引起觀衆情感上的共鳴(未必是經曆上的共鳴),可惜整部電影中哭點不夠,笑點牽強。講真,全片超過70%的笑點都源于賈冰,用小品式的笑點為整部電影争取到了“喜劇”的标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