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淞滬會戰的認知最初來源于曆史課本,當時的認知隻停留在文字層面——淞滬會戰是抗戰時期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戰役之一。通過觀影《八佰》,我對淞滬會戰和抗日戰争有了新的認識,當眼睛看到耳朵聽到,一幕幕都刻骨銘心。一群人身綁炸藥包排隊報名字籍貫跳樓的場面、鳴槍告慰戰死亡靈升旗的場面、人肉護旗的場面和何香凝的那一句“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這些都戳中了我的淚點,我的心情沉重又熱血沸騰!

天堂與地獄的距離,隻有一河之隔,一面是戰火紛飛,殘垣斷壁,一面是租界的燈紅酒綠,戲子名流和洋人散客,兩岸形成強烈的對比。蘇州河這邊是浴血奮戰的英雄,那邊卻是無情的戲子在唱關羽的故事《走麥城》。我看到對岸同胞依舊歌舞升平,隻當自己是一個看客的場面,十分痛心,如鲠在喉。可能當時的曆史背景的原因,對岸國人處于沉睡的狀态。經過八百壯士的鏖戰,軍人的铮铮鐵骨打動了對岸的同胞,他們開始為奮戰的革命軍歡呼,稱對面樓裡的戰士是守護他們的英雄。于是有了戲子改唱趙子龍的故事《長坂坡》、黑幫小弟誓死沖橋送電話線、無知學生英勇參軍和教授停止觀望端起槍來,他們不是軍人,他們隻是普普通通的百姓。看到這些,我很慶幸對岸的同胞覺醒了,真的非常慶幸!這是八百人堅守的意義!這裡還引發了我的思考,抗戰不是隻靠軍人的,是要全國人民團結起來齊心協力的,隻有軍民同心才能共築祖國未來。古人雲“國無大小,忘戰必危”,我們不能忘記戰争,要把家國情懷刻在骨子裡,切莫讓看客的曆史重演。

在影片中,我還感受到了後代的力量,對岸敬禮的小女孩、勇敢的小武漢、完成蛻變的端午、英勇參軍的無知學生、沖橋送電話線的刀子和率先綁炸藥包跳樓的陳樹生,他們都是年輕人,是中國未來的希望。端午在四行倉庫戰士們的感染下,從不敢端槍、怕死的懦弱到端起槍來掃射敵軍飛機,中彈後面對死亡的無畏無懼,至死成為了一名光榮的戰士。陳樹生身綁炸藥包率先跳樓并留下一個布條,幾個大字“舍生取義,兒所願也”留給他的母親。他們都跳脫出了人人置身事外觀戰的大環境,選擇了舍生取義!他們都是最棒的,是一個國家最美的風景線!

八百人誓死守衛四行倉庫,粉碎了日軍的“三月亡華計劃”,鼓舞了軍隊的士氣,給了國人抗擊日寇的信心,喚醒了對面的看客同胞,使他們不再置身事外,這就是八百人堅守的意義!

八百人堅守的意義又不隻是喚醒了1937年對岸的同胞,于今天而言,他們的精神将流傳千古,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的榜樣。少年強則國強!作為祖國新時代後備軍,有責任有義務肩負起祖國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