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像八佰在電影圈挺火的,還是根據真實曆史事件改編而成的,本着品鑒曆史心态的去看一下,于是當天立馬買票。
到電影幾乎滿座

我以為這個片子大概率會拍成主旋律的電影,但沒想到還是有很大驚喜。
因為小時候看了太多的抗日雷劇,飛檐走壁,徒手接子彈還能完好無損。可見抗日題材的影視劇不說真實了,連寫實就很難做到,編劇真的是要有多傻缺就有多傻缺。
要說這部電影留給我最深的印象還是那匹白馬,幾乎貫穿整場電影。

觀影中我一直在想白馬象征着什麼?
為什麼會有白馬?
那麼多炮彈下白馬還能幸存?
白馬趙子龍那段跟主線劇情沒什麼關聯但有什麼内涵?

首先白馬首次出現就表現出不安的情緒,開始在倉庫裡亂跑,然後小七月吹了口哨把馬給安定下來。這段劇情讓我想到了那一堆逃兵。前面經曆了日軍的襲擊,加上本身心理素質不夠,又沒有打過仗,更别提殺人了,從開始他們的心理狀态一直就是瀕臨崩潰的。


後面雖然回到了四方倉庫,但他們都是無所适從,從開始的拿槍,毒氣彈襲擊,殺俘虜,以及通過下水道來逃走,無一不顯示着他們内心的脆弱。


整個倉庫裡面全是人性,惡的、善的、沖動的、自私的、崩潰的、凜然的。
白馬第二次出現也是驚了突然跑出倉庫,後來又出現,小七月本來打算探出頭一往白馬出現地方,結果亂彈射碎的玻璃擊中。

白馬第三次出現的時候是團長收到撤退命令的時候,也是小湖北從戰場攔下白馬并把他交給團長與日軍指揮官進行談判。

個人覺得這是維護了一個軍官的尊嚴,這是一個軍人最看重的東西。
你可以在戰場上用盡各種手段,但我們要尊嚴,民族要尊嚴,國家要尊嚴。
不管局勢在不利,但在談判氣勢上是不可以輸的。
似乎從這個時候開始,逃兵團的那股血性開始被激發出來,可以說是求生本能,也可以說是環境所迫。
拿槍殺敵,救戰友,護旗,人肉炸彈,狙飛機。




這一刻的逃兵成員一個個從瓜慫蛻變成了戰士。

端午這個角色是帶有明顯的升華痕迹的,真正讓他放下逃避的,還是被河對岸的人誇做英雄的那一刻,這種榮譽和衆望所歸擊破了他内心怕死的心理障礙,從畏畏縮縮到按捺不住的沖上前線。
影片看到這,我若有所悟。

老算盤這樣的人真的是從頭怕到尾,一有機會就想着躲、想盡一切辦法的逃到對岸租界去,在他身上似乎一點男人的血性都沒有,實在讓人生不出什麼好感,但他在緊要關頭還是肯拉一把戰友,這可能是他僅有的一絲高光時刻。

老鐵也變了,一直是個軟弱好色膽小的中年形象,但從中槍之後,那股血性被激發了,可能是源于數次戰友救他于水火之中,開始拿起槍來反擊。

這個人物刻畫的也是最有意思的,英雄與懦夫真的就隻在一句“你他娘的才是瓜慫”。

白馬趙子龍出現在端午犧牲後,應該是小湖北幻想出來的,這段超現實的片段在影片中顯得有點怪異,但也很奇妙,趙子龍這個角色帶有護國的色彩。把現實的八佰軍團阻敵象征成護國将領救國、視死如歸的行為,打破了現實與虛幻,古代與當下的界限,而白馬更是體現戰士們永不屈服的抗敵意志和向自由和平奔跑的最終夙願。

回過頭來看租界這邊,一根電話線連接着天堂和地獄。
大家都在看戲,隻是這戲演繹的不是故事,而是生死存亡。


作為一個處于和平年代的都市青年,總在反思着戰争的荒誕,它絕對不是英雄主義和個人主義的縫合體産物,更像是各種集體意識的碰撞、厮殺,有人會屈服、躲避,也有人選擇抗争。

影片中租界的三教九流的人士都在觀察着河對岸的一舉一動,想盡辦法集中力量為河對岸的戰士們提供各種幫助,連戲班子都通過各種表演來鼓勵着河對岸的八佰壯士,讓他們知道身後還有許多在在乎着你們的安危,我想這才是民族意識、民族精神、民族尊嚴崛起的高光時刻。
戰争的殘酷難以用個人的犧牲表述,而國産抗日雷劇最大的敗筆就是用了各種帶有個人英雄主義色彩的方式來描繪人物,在曆史觀和價值觀上也站不住腳跟,非常缺乏說服力,這也是我一直對國産抗日題材的影視作品非常抗拒的原因之一。

但縱觀八佰這部電影在人物刻畫上,沒有看到明顯的個人主義和英雄主義,沒有主角來領導全局,可以說是群像式影片。日軍的殘暴行徑、普羅大衆在毒氣彈面前隻顧自保的行徑、組織物資救援的行徑,逃兵的怯懦、恐懼的行徑、西方媒體的觀察、賭徒行徑、高層人員對抗日阻敵的無奈行徑、婦女的支持行徑、學生的愛國行徑,八佰做到了把每個群體的行徑刻畫的淋漓盡緻。


英雄的下場好像總是悲觀的,從曆史的角度來看,八佰戰士的結局并不好,甚至可以說慘,被當作談判的籌碼、作秀的工具,被繳械、被監禁。但那又怎麼樣,并不會因為你把我當作戲子表演英雄主義給媒體看而放棄我衛民族道的決心,今天升旗,無關個人榮辱,而是給河對岸的人士打個樣,給全國抗戰人民打個樣,這就足夠了。

八佰這部電影也有很多瑕疵,但電影不是史記(史記也不是絕對真實),他無法做到絕對真實客觀,但他的教育、警示意義是在線的。有人會說後面還不是撤到租界了,難道非得戰鬥到彈盡糧絕才算是阻敵?在實力懸殊巨大的情況下堅持了好幾天不算是阻敵?全體戰士都得當人肉炸彈才算是阻敵?選擇讓“逃兵團”斷後,沒有對錯可言,戰争是不會講人權、談道義的,後面都是政治,你不行淘汰的第一個就是你。

長期生活在都市的我們,很難看到電影中成就别人去犧牲自己的利益、勇敢、反脆弱等品質,反而自私自利、爾虞我詐、靠踩踏他人成功上位等意識被廣為傳播,那種兄弟情義能在關鍵時刻拉你一把的就更别提了,我們似乎隻能對自己的欲望忠誠,對于外在的與自己利益無關的事物總是覺得索然無味。
它算不上特别出色的作品,但他把戰争中的人性展現的形容盡緻,曆史意義探究的也是點到為止,展現出了八佰戰士對敵軍的暴戾恣睢鬥争到底的意志。

也許大多數人并不在乎曆史的真相,隻是希望湊個熱鬧;就好像你永遠不知道,那匹白馬為何在奔跑。
end.
peace & love
本文首發于公衆号Helmutbox
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