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八佰》這部電影飽受争議,網上對此也是褒貶不一。誠然這是由“真實曆史事件改編"的,但是請大家也别忘了,這同時也是部“商業片”。

...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有争議也是情有可原。

個人對影視的一貫态度就是能弘揚主旋律、打動人心、富有感召力并讓大衆産生共鳴的影片就是好作品。

抛開其它的不說,毋庸置疑,《八佰》确實是部好的電影。

有多少人在看的過程中數次哽咽,直到結束還久久未能平複,有多少人結束後是淚流滿面地走出電影院。

影片中的一幕幕場景在腦海回想,讓人潸然淚下(說實話本人對這段曆史也不是特别清楚,看了兩遍電影加之查閱了相關資料才對當時的時代背景及有關内容有了個大概了解,相信也有不少人跟我一樣是因此片漲知識了)。

通過此片讓國人了解到衆多不為人知的平凡戰士,讓國人重溫曆史,去感受那個戰亂年代何為熱血,何為愛國。

個人認為這也是該電影所要向國人傳達的,同時也是它的很大成功之處。

...

熟知此戰的都知道,其實此次戰役根本就沒有八百個人(隻有421人),隻不過為虛張聲勢,迷惑日軍罷了。

面對30萬日軍,我方421人與之對抗,這是多麼的匪夷所思,顯然是場注定會失敗的戰争,結果我們卻以寡敵衆取得最終順利。

但同時也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傷痛和警醒。

從影片中顯而易見可看到,河兩岸無論是周圍環境還是群衆所表現的态度都呈現出明顯的對立反差。

...

一河之隔,一邊是天堂,閃耀着最亮的光。一邊是地獄,彌漫着灰蒙蒙的色彩。

...

用“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形容再合适不過。讓人不禁想起魯迅筆下麻木的中國人,一群看客隔岸觀火,事不關己。同時也将人性的弱點體現的淋漓盡緻。

...

為什麼隻有國家到了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一批批戰士犧牲後,才能喚起民衆愛國意識,他們才會覺醒?

這點值得每個人去深思和探讨。

劇中有幾個情節還是印象蠻深刻的。

陳樹生給母親留下一封“舍生取義,兒所願也”血書,還有當人肉炸彈從樓下縱身一躍與日軍同歸于盡的場面。

...

其他戰士随之身綁炸彈,口中抱着自己的家鄉和名字,喊着爹娘時瞬間淚崩。

何香凝在觀戰時铿锵有力地哽咽道“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

戰士們用血肉護旗,再怎麼也要把那面旗幟給豎起來(這也是很多人無可理解的一點,卻殊不知那面旗對于南岸民衆來說代表着希望,更代表着民族尊嚴)……

...

好的影視作品具有精神導向作用,可以鼓舞人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我們,并對我們産生深遠持久的作用。

租界内先前那些冷眼相看、漠不關心的民衆,在目睹一切後,紛紛向前線捐贈物資進行支援。

...

影片中的衆多國民從剛開始的一盤散沙到經感化後所形成的那股團結之力是讓人為之動容的。

同時也恰如其分的诠釋了人心所向才能所向披靡。

...

作家方方曾言:時代的一粒塵,落到個人的身上就是一座山。”

于個人而言,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每個人都有很多的身不由己,想要在夾縫中求生更是難于上青天。

誰不怕疼?誰不怕死?誰不想活着呢?

都是人,都怕,但,他們别無選擇。

在國家大義面前,他們毅然決然地選擇沖鋒陷陣,犧牲自己。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他們是中國的脊梁。

臧克家曾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

在這場抗戰中死去的戰士,是為了讓更多中國人有活着的機會。他們以犧牲小我去換取中國人民生的機會乃至中華民族之希望,他們永遠在在我們心中。

縱觀中國的發展史可知,哪有什麼歲月靜好,隻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從古至今,未曾改變。

...

在面對民族危機時,一代代中國人奮勇殺敵、前赴後繼,現在的和平是用無數鮮活的生命換來的。

“一寸山河一寸血",因此當下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也更加顯得尤為珍貴。

...

無論曆史的車輪是滾滾向前,亦或是曆史的河流大浪淘沙。我們都不會遺忘那些壯烈犧牲的英雄,他們的精神是永垂不朽的,他們值得被載入史冊讓後人所永遠銘記。

最後想對諸位說聲:銘記英雄和曆史,英雄和曆史都不容亵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