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勿忘

原創/王大行

01

我是一個人去看的電影,因為錯開了高峰期,當時和我一起坐在電影院看同場電影的隻有幾個人,我很少看戰争題材,但是《八佰》對于我的吸引已經遠遠的多于他本身的題材。

寫這篇文章前,我特意去看了一下有關《八佰》的評論,我發現許多營銷号都是充滿了惡意敵對,他們把這部片子點評的一無是處。我本人曆史不算好,不會加雜太多的曆史情懷,更多的談談自己的感受吧。

看完八佰,朋友就問我故事情節,我發現我居然說不出個所以然,但是内心卻像有塊石頭壓的慌,影片結束的半個小時内我還是沒有走出影片情節,反而流下了眼淚,哭的很崩潰。

朋友說,那總認識幾個人吧?小湖北!我腦子裡除了一個小湖北還真記不住幾個人。所以下文除了小湖北,人物名字都是我後期百度來的。

02

《八佰》是根據真實的史實改編的,故事的背景發生在1937年的淞滬會戰末期,主要講述了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留守上海與租界一河之隔的四行倉庫,孤軍奮戰四天四夜,造就了一場罕見的被圍觀的戰争的故事。

一橋之隔,一邊歌舞生平一邊生死搏鬥,緊張的情節不容得你有一絲絲同情,我印象最深刻的情節有如下幾個:第一個是士兵們綁上炸藥做人肉炸彈的情節,他們每一個跳下戰場的士兵都大聲的喊出了自己的名字和住址,其中有個士兵說了一句孩兒不孝,也許這就是軍人,對于家人他們是愧疚,但身入戰場他就必須如同一個武器與時間争分奪秒,他們死得其所,榮譽而歸。

滿目瘡痍的戰場對比橋對面的歌舞生平,一群群看衆把圍欄擠滿,他們看着對面的炮火硝煙,關注的永遠不是和死神戰鬥的勇士們,反而更加在意的是這場災難的輸赢。輸赢賭注,看客心理,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同情,他們更在意的是結果,或者說他們更在意自己的安危,又或者說在看客自己安居的情況下,這些拼命救國的人在他們眼中隻是一個戲子。

第二個情節是升國旗的情節,明知國旗一升,棺材半進!可是大家還是義無反顧的選擇了去升上國旗,國旗象征着國家,也象征着榮譽,他是一個民族精神的體現。這裡的情節非常緊張,從開始升旗那一刻就開始了,日本軍機飛過,死傷嚴重,先是一懼懼顫抖的屍體硬撐着國旗立起,後國旗跌落。歐豪飾演的端午,為了跌落的國旗再度飄揚,他一改當初的軟弱,勇敢的與日軍的飛機開展一場幾乎不可能赢的戰鬥,結果戰争赢了,端午也沒了。

第三個情節是在結尾,苦苦堅持四天,卻被告知無國援助的消息,之前流血犧牲的堅持瞬間化為烏有,他們被迫撤離去對面的租屆,撤離需要過橋,但在過橋上的那一刻被日軍掃殺,殘酷而無情的遠程射擊。

橋上一個個被打倒下的士兵如同倒下的國家,像案闆上的豬肉任人切割。八百人救不了中國,隻有四萬萬同胞團結一緻才可以救回我們的國家!

說到這裡,不得不還提一個人物,劇中的小湖北,13歲,從影片開始到結束,他雖處戰争之中,卻是團隊中集關愛于一生的成長,他本可以按照要求,好好活下去,但是他自己深知自己愛國的熱情以及自己男子漢的血氣,甘願為大家做掩護,最後也死于槍下,他年齡雖小,但他更懂得生存的意義。

《八佰》這部影片裡面塑造了很多人物,因為許多沒有曆史支撐,被看客們吐槽,甚至有人在評論區寫出覺得八佰好看的一看就是沒有文化的人!但是,我想說,所謂的曆史支撐的人物隻是已經記錄下來的,像中國抗日,成千上萬的英雄可能是沒有被記錄的,電影情節中的人物都是一部分群體的代表,不必于過渡糾結某個人在曆史長河中是否真的有被記錄。

演員白恩所飾演的“楊德餘”, 唐藝昕在《八佰》飾演的楊惠敏,杜淳飾演角色謝晉元,姚晨飾演的何香凝,鄭凱飾演的陳樹森等等人物都是曆史的一部分,他們代表的都是一個群體,我們可以不知道他們的名字,但是這些群體為國為民值得被記錄值得被歌頌!

03

“為了終有一日那面旗幟插在富士山上,真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能夠看到這一天的到來。”這是劇中一位逝去戰士寫的家書中的内容,現實是殘酷的,很多戰士到死也沒有看到大中華今天的樣子,或者說好轉的樣子。但是我時刻感覺他們還在,隻是換了一種方式留在我們的身邊,它可以是土壤以及一切的花草樹木。

如今中國日益強大,日本也不敢有了在太歲爺上動土的心思,一個個戰士,一個個中國人他們團結一緻,奮發圖強。我們甚至在用行動說明,戰士們過去拼命保護的東西,如今我們同樣在好好呵護。

抗日戰争那一段曆史是一段沉痛的曆史,是中華民族的一段恥辱曆史,看完電影之後,擁有更多的就是向先輩先烈們緻敬,而吾輩當需自強。

待我成塵時,你将見我的微笑。願革命精神将以塵土的形式繼續傳播下去,影響更多人,就如影片中人物愛國意識的覺醒過程。勿忘國恥,勿忘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