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進入正題,先說說影片搞得我難受的地方。

在《第十一回》上映之前,我看到的标簽是“懸疑”、“喜劇”,4月2号當天我走出電影院打開手機看評分,注意到标簽變成了“劇情”、“喜劇”,似乎官方也知道這個放在“懸疑”分類要被罵得狗血淋頭了。

但由于我自己先入為主,一直認為是部懸疑片,所以全程一度期待有什麼驚人的反轉,或是故事背後隐藏的和現實大相徑庭的真相。沒有。通通沒有。以至于我看到最後是迷惑的,滿腦子都是——就這?懸疑片就這?

第二,章回體的意義在哪兒?

看很多人誇章回體“太絕了”“很有藝術性”,然而我根本沒有看出任何藝術性,且沒有意義。

這個故事就算不用章回體也可以很好地講述下去,除了專場很方便,它的其他用處貌似都很多餘。

章回體最初本是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出現,小說裡經常使用章回體,隻是用作一種表達形式而已,并未賦予過多的意義,但在電影裡用章回體,我總覺得是要對它嚴苛的,總覺得就是需要賦予更多意義。這是兩種藝術的結合,不應該這樣簡單泛泛了事。導演既然想拍得藝術,那就讓最基本的藝術有意義地結合。

非要說點什麼有意義的作用,可能是為了取名吧。

第三,莫名其妙的愛情故事。

胡昆汀和賈梅怡的愛情故事還能升華是我沒想到的,甚至搞得鄭重其事,整個舞台都突然高級了起來,我還以為拖拉機殺人事件背後是有什麼可歌可泣的愛情,結果……(我都不想再回憶了)

...

這有什麼可以大張旗鼓的?而且胡昆汀和賈梅怡的愛情拍得讓我覺得油膩甚至惡心,很多鏡頭都讓我感到極度不适,這最後“升華”這一下差點給我人都送走了。

有的人覺得藝術,我隻覺得反胃。

...

第四,人名的内涵。

能看懂影片裡人名内涵的影迷應該都覺得挺有意思的,我剛開始聽到的時候也覺得有趣,在全場安靜的時候忍不住笑了幾次,可以說是影迷的絕佳笑點福利。

但笑了之後就忍不住去想這樣安排的用意,北野武和張曼玉我都能理解,可為什麼胡昆汀就是昆汀了?就因為他是個導演?後來我去看了一些解析,是因為他戀足……仔細回想确實有很多腳的鏡頭,然而這個原因讓我突然感到不适,一種難以用筆表述的奇怪感在心裡蔓延,想表現他是昆汀為什麼不能用暴力美學,非要用戀足?

雖然我也沒多喜歡昆汀,但就是心裡覺得奇怪。像是明明吃了一根很香的骨肉相連,留在嘴裡的卻是一股放了很久的濕抹布味兒。就是不能細細回味。

我想所謂的觀影門檻也是在這個地方出現的,作為入門影迷,簡單來說說這個片子到底需不需要觀影門檻。

我的觀點是,看你想怎麼看。

我的朋友對電影知識沒什麼太多的積累,但看下來之後她也會覺得那些名字有問題,可是并不影響她的整體觀看,并不影響!她也一樣覺得這部片子很有意思。我甚至覺得唯一門檻不是電影知識,而是個人的理解能力。

但如果你想深入地挖掘這部片子,那當然是需要門檻的,比如導演為什麼用這樣的鏡頭,這句話有什麼特别的深意,包括名字的深意等等,這些都是需要一定門檻的啊,并不是一點門檻都不需要你就能全看懂的。

需不需要完全在你個人的理解,這就和“豆花”一樣,你自己決定它是鹹是淡。不需要也能看懂,但有了會更深入。電影也是一種行業,隔行如隔山,你不懂它的深意并不是你不行,隻因為你并不天天泡在電影裡,也不從事電影行業,所以這方面知識不夠而已。影迷也不應該為了能懂這些東西覺得高人一等,說出一些趾高氣昂的話。

繼續回到電影上。

前面說了它一堆壞話,但這部電影也有很多地方是可圈可點的,比起今年上映的很多華語片,都值得一看。

首先形式新穎。雖然前面我批評了它,但這種形式卻是開創了新的表達手法,毋庸置疑的耳目一新。

其次,難得的黑色幽默。剛看完出來時我朋友就對我說:“就喜劇片來講,國産電影已經很久沒有這麼好的了。”她的話說到了我心上。我是一個酷愛喜劇片的人,随着看電影越來越多,也逐漸從讨厭黑色幽默變成了享受這種獨特笑點,《第十一回》讓很久沒有看到黑色幽默華語喜劇片的我舒适地度過了近兩個小時。

屁哥那一段我一直記憶猶新,第一次信佛教,第二次信天主教還是基督教?(這方面不太了解),第三次還以為他又要換一個什麼教,結果直接信科學了,既抛出了笑點,又抛出了一個問題:科學到底是否也是一種宗教?反正我個人覺得這一段是很高級的。

...
改信科學的屁哥

另外,我最喜歡的——利用鏡面的虛實,讓美感暧昧地隐現。影片中很多地方出現了鏡子,甚至很多鏡頭都并不直接拍攝,都是靠鏡的反射,靠鏡面中的虛幻映襯現實世界。鏡中世界是虛幻的,正如片中多次提到“現實中的人A”和“舞台上的人B”,更加突出了虛假與真實的界限。可也正因如此,虛幻同時也給真實披上一層朦胧的紗,究竟誰才是真實?是A的你?還是B的你?這個問題一直纏繞在人們心中。

...

除此之外,鏡像的鏡頭在馬福禮面對電視機時也多次出現,這其實是對自我的審視。我們在照鏡子時,緊緊盯着自己,虛假折射出比批評時更濃烈的真實,對自我的審判比平時更強硬。燈火中倒映的面孔明明虛幻不已,卻深覺那就是真實的自己,這種虛實交替的美,貫穿全片。

...

最後,“豆花鹹了還是淡了”。我們總是為了符合認知協調,在社會上尋求且做出統一的評價——你應該是這樣的,不應該是那樣的。可隻要活于世上,就總有不同的眼睛在看着你,更沒有人一成不變極黑極白,不管我們怎麼變化,永遠不能滿足所有人。你要對你的豆花有自己的判斷。

在馬福禮最後一次去找白律師時,白律師站起來了,他跛着腳,拿起一盆植物說:“非洲現在的陽光應該很好吧。”我之前本隻覺得他是一個表達欲強烈的無良律師,但在看到這一段後,我突然想到,這個人,也有他的前半生啊。或許這裡并不是想諷刺,而是想告訴,每個人其實都不容易,都有自己一段不平的過往。看吧,這就是我的“豆花”。

你覺得鹹了還是淡了?

PS:演員沒誇,是因為他們棒得有目共睹,根本不需要我誇!!我永遠愛宋佳❤️

(第一次嘗試寫影評,全文僅為個人看法,不喜勿噴。請尊重彼此,支持互相保有自身觀點,但勿試圖說服或者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