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維琪Vicky

...

假如你被永遠地困在了人生中的某一天,每個今天都是昨天無休止的重複,你會怎麼辦?

電影《土撥鼠之日》裡的男主菲爾,就遇到了這樣的困境。

他是一個氣象預測專家,也是個專門播報一年一次土撥鼠之日活動的記者,據說土撥鼠可以預測早春的降臨。

在第四次播報完土撥鼠活動返程的途中,因為暴風雪,他被困在了一個小鎮,而據他的預測,這場暴風雪本可以避免,但是遺憾的是,他的預測失算了。

于是,詭誕的事情發生了,後面他每天都從同樣的小鎮賓館醒來,每天都遇見同樣的人,同樣的場景,永遠的“土撥鼠之日”,周而複始。

他發覺自己遇到了困境,于是到處求助,可是别人都不理解他,甚至覺得他有了心理或精神疾病。

不被理解的他郁郁寡歡,後面他覺得既然每一天都一樣,第二天一切都會重來,那何不随心所欲一點,何不瘋狂一點,于是他打破以前的規則,醉酒駕車,約會各種姑娘,做各種荒誕又好玩的事情,又不必為後果負責。

直到,他利用各種技巧去接近他喜歡的姑娘,麗塔。

他靠每天的重複從麗塔那裡多了解一點的她的信息,日複一日,直到他摸清了她的喜好,她對事情的反應,于是刻意迎合,想讓麗塔覺得他就是她的真命天子,所以,哪怕麗塔起初有所動容,有震撼,但還是在後來察覺到哪裡不對勁,于是戳穿了他的謊言遊戲。

畢竟,愛,不是賣弄技巧。

他一次次靠近,一次次吃閉門羹。

心灰意冷的他,狀态越來越差,于是有一天,他對一切都失去了興趣,他受夠了日複一日地重複無聊的生活,他想殺死自己。

他嘗試偷走土撥鼠,和它一起開車墜崖被燒毀,他嘗試在洗澡的時候電死自己,他嘗試從高空墜落等等一系列的活動,但第二天還是照常醒來。

他絕望了,他覺得自己是命運的棄兒,像是被關進籠子的土撥鼠,四面都是冷冰冰的牆壁。

他告訴别人他所遭遇的困境,他渴望理解,但依然沒人能懂他,直到麗塔相信了他。

她陪着他,理解他,并陪伴他等待那個神聖的“六點”來臨,他開始感受到了愛,以及被愛,感受到了那種“被看見”的治愈感。

第二天,雖然一切照舊,不過有些事情開始變得不同,有些東西在他心裡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他開始開心地為同伴準備合口味的早餐,去研究可以為身邊的人做些什麼,他去學習冰雕,去找老師練習鋼琴,他開始閱讀,去了解世間萬物。

他去關心遇見的每一個人,給流浪漢錢,幫助噎住的人吐出食物,給汽車爆胎的女士更換輪胎,帶垂垂老矣、流落街頭的流浪漢去看醫生,去吃美食,甚至在他離開的時候緊緊地擁抱他。

自此,他的身上,開始閃現人性的光輝。

如果說以前的他是冷漠的、傲慢又自大、不讨人喜歡的,那麼如今的他,是熱情的、真誠又善良、受大家歡迎的。

這歡迎,不是因為讨好,不是因為刻意迎合,而是因為真誠,是真心地對他人産生興趣。

他在派對上演奏,對于每天日複一日的重複播報,他開始有了更有溫度的解說,他買了來煩他無數次的保險經理人全套的保險,他用真心,和積極生活的态度,成為了小鎮上最受歡迎的人,人人都愛他。

也由此,他靠自身的魅力,和那種認真生活時所散發出來的光與熱,吸引來了他的女神——麗塔的側目,在一次派對上的單身競拍遊戲環節裡,麗塔用最高價“拍下”了他。

真正的愛情不是靠追逐和套路,而是靠彼此的吸引。

然而神奇的是,當他真正的開始用心生活,把每一天都當做新的一天來過的時候,當他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的時候,奇迹發生了,他的“明天”來了,他從那個永恒的“2月2日”脫困,開始走向了明天。

...

這部電影給了我很大的觸動,因為有時候我覺得我就是那個“菲爾”,當然這世界上還有無數的“菲爾”,我們都困在了人生中的某一天,以後的每一天都是前一天的重複,日複一日,年複一年,我們覺得自己被困住了。

生活沒有激情,所做的事情沒有趣味,我們對自己和他人都漠不關心,也不會去反思我們每天應對生活的方式有什麼問題,就隻是麻木的重複,而且覺得自己像一個受害者,無法改變,也無力改變。

這就是真正的症結所在,我們對生活失去了興趣,對周遭的一切失去了好奇心,我們覺得生活哪裡不對勁,但并沒有意識到最該為它做點兒什麼的人,是我們自己,所以,我們才會被自己的麻木和重複困住。

破局的關鍵在哪裡呢?

是對這個世界産生興趣。

比如,我能為今天的自己做些什麼?

我能為身邊的人做些什麼?

我能為這個世界做些什麼?

當我們能夠對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每一件事保持覺知,對遇見的每一個人保持好奇,然後去想,此時此地,我能為它做些什麼,我們就可以讓每一天都變得不同。

在《内在工程》裡看到這樣一段話:

隻要你接受“我要為我現在的樣子負責”,那麼生命中最可怕的事就可能成為滋養之源,生命中最大的不幸就可能轉化為個人成長的階梯。

如果你能百分之百地對你現在的樣子負責,那明天就有可能會更加光明。

但是如果你不願意為現在負責,如果你責怪你的父母、朋友、丈夫、女友、同事,那麼在未來到來之前,你就已經放棄了未來。

深以為然。

而且這段話和這部電影的主旨莫名契合。

菲爾的轉變來自哪裡?

來自他對生活的覺知,來自他對自己負責的勇氣。

既然每一天都是昨天的重複,那我可以讓它變成災難,也可以讓它變成賞賜。

我可以怨天尤人,也可以利用它去做一些美好的事情,比如去體驗生活,去提升自己,去了解世界。

所以後來的菲爾,從命運的棄兒,變成了“生活的主宰者”,他讓這些日子變成了賞賜,變成了後來人生的“複利”。

那麼你呢?

你是另一個“菲爾”嗎?

你是要把一年活成一天,然後重複364次,還是把它活出不同的365天?

要不要從此時此地開始,去為自己負起責任,去做一些不同的事情?

比如,去學那門你想了很久的語言;

比如,去學習攝影或彈琴;

比如,去那座你計劃了很久的遠方旅行;

比如,去聽聽你身邊的Ta,究竟在說些什麼,能不能試着去理解Ta是不是有什麼需求;

比如,跟每天都遇見的路人打招呼,或者報之以一個微笑;

比如,主動去鍊接那個你很想認識的人……

當我們把遇見的每一件事,都當做禮物,當我們意識到,我們時時刻刻都擁有選擇的權利,我們就能過好這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