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部還算節奏輕快的電影。
電影中沒有那麼多的人生哲學和大道理要講,隻是簡簡單單的呈現最真實、最自然的年輕人的生活狀态。
而這些有頹廢、有歡騰,有無奈、也有被迫成長的青春記憶,不禁勾起了人們對自己走過的青蔥歲月的回憶。
01

兩男一女的情節設定,相信一定勾起了不少人的青春回憶。
是友情、也是愛情,在暧昧的三角關系中,流淌的是超越肉體的靈魂碰撞。多年後,當3個人都老去,最深的記憶相信還是那些共同度過的時光。

“我”,劇中的男主,像大部分的年輕的大男孩一樣,生活在一種最無所求、無欲無感的境界中,對生活,沒有太多的追求,不憤世嫉俗、也不想懲惡揚善,就是那樣每天每天随意的活着。

“我”和好友靜雄,租住在一間出租屋裡,是上下鋪的兄弟,靜雄是“我”以前打工時候在工廠認識的,因為性格相似,成為好友。雖然是室友,但也僅僅是共同負擔房租,互不幹涉的關系。彼此對彼此,沒有要求、也沒有責任。
這樣的兄弟關系,就像是兩條平行線一樣,在我們曾經身處的大學、還有大學畢業之初的那幾年,是很常見的事情。
“我”目前的工作是在一個書店裡面打工,靜雄暫時失業中。
書店裡搬運書籍、照顧顧客的工人一般都是男生、而負責收銀的都是女孩子。女孩佐知子正是在這裡做收銀工作。
一天晚上,“我”和靜雄百無聊賴的在街上閑逛,“我”提議到附近一家新開的拉面館去吃飯,靜雄說有事要先走,于是剩下“我”一個人。
在街角,“我”撞見了和書店老闆一起的佐知子,因為無故曠工,“我”被老闆數落了一翻,然後老闆走了。佐知子跟在老闆的後,輕輕的在“我”的胳膊上掐了一下,也随老闆離去。

“我”原本要繼續向前走,但卻莫名其妙的回到原地,然後心裡開始到數着秒數,等待着,“我”對自己說,如果數到120秒,佐知子還沒回來,那麼就離開。

奇迹般,佐知子真的回來了,于是兩個人約了晚上10點一起去附近的酒館喝一杯,“我”留了電話給佐知子,然後告訴她,要先回家一趟,于是分開了。
誰知,“我”回家後睡了一覺,一覺醒來,已經到了後半夜,無奈爽約,又看到在旁邊還沒睡的靜雄,于是兩個人跑去大馬路閑逛,買了啤酒,喝了個通宵。在路邊看到新開張的店鋪門口擺着香氣撲鼻的花籃,“我”和靜雄在微醺的酒氣下,把花搬回了公寓。

第二天,“我”帶着酒氣去了書店上班。
中午吃飯的時候,“我”和佐知子坐在同一家面包店。面對佐知子,“我”不知該說什麼好,佐知子主動問起“我”昨天為什麼沒來,這才開啟了話題。
02

順理成章,兩顆年輕的、彼此吸引的心,碰撞到了一起。“我”和佐知子來到公寓盡情的釋放、享受青春的男歡女愛。
靜雄在途中回到公寓,開門的瞬間聽到裡面的聲音,又知趣的關上了門。
“我”和佐知子一直呆在公寓裡,等到靜雄晚上回來。然後互相介紹一番,很快3個人打成一片。傍晚,當佐知子要回家的時候,穿了一件男生的T恤,佐知子以為那是“我”的衣服,但“我”卻告訴她,其實那是靜雄的,但是穿着也沒關系。
于是接下來是3個人的狂歡時刻。








在休息日,3個人一起吃早餐、一起去便利店購物,一起走在街頭、一起去遊戲廳,打台球、打乒乓球、一起去酒吧,伴随着節奏感強烈的打碟音樂扭動着身體,讓靈魂得到盡情的釋放。3個人始終形影不離,開懷大笑,享受着青春的悸動、激情和融洽。
03

“我”,從來不介意靜雄夾在“我”和佐知子的中間。
但是在某些瞬間,佐知子卻迷惑。佐知子不止一次的問“我”,也問靜雄,為什麼你們兩個會住在一起,為什麼關系這樣要好。
“我”并沒有什麼明确的解釋、靜雄說出的理由是,因為“我”是個性格開朗的人,心裡有什麼想法一下子就讓人明白了,所以相處起來很舒服。
而佐知子卻反問,真的是什麼都能看得透嗎?

聚會、歡樂不能永遠的持續,生活要繼續就要面對分離和痛苦。
佐知子原本是書店老闆的情人,在和“我”在一起之後,佐知子希望能整理好自己的感情,和書店老闆攤牌。
而“我”,卻總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我”說,何必要去攤牌,順其自然就會結束的吧,佐知子很不開心,好像自己被嘲笑了一樣。
當佐知子陷入感情的困頓和迷茫時,提出要去郊外旅行,“我”卻不願同去,靜雄答應了要陪佐知子。而“我”像一個不明人情世故的孩子,對靜雄和佐知子的孤男寡女出遊,什麼都沒說。

在佐知子和靜雄旅行回來之後,佐知子找“我”談話。佐知子說,決定要和“我”分手,要和靜雄在一起,“我”笑着說,已經感覺到你們旅行回來後的微妙變化,那就祝福你們。“我”的反應讓佐知子再次陷入困頓和迷惑。


在兩個人即将分手的時候,我又開始數着秒數,不到10秒,我突然轉身狂奔,去追逐已經走遠的佐知子,然後告訴她,其實并不是真的想跟她分手,“我喜歡你”。

佐知子聽到“我”的表白,表情中滿是無奈…
劇情落幕。
04

男生和女生是兩種不同的生物,雖然會相互吸引碰撞出火花,但是在對情感的需求和理解上卻并不同步。
女生需要的是安全感,需要透徹的了解一個人,不想有一絲一毫的僞裝,需要對自己的感情有所交代。
而影片中的“我”卻和大部分的男生一樣,他們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感情,他們不喜歡表現出自己的怯懦、自己的在乎、總要讓自己看上去一副大度、無所謂的樣子。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他們不想暴漏自己的本心,所以年輕時候的愛戀,總帶着的那麼多的捉摸不定,讓女生不知所措,看不透他們的本心。
佐知子的處境,影射了多少女孩曾經有過的無奈經曆。
女生在走過這樣階段的時候,要麼因為困惑、迷頓,最終選擇徹底的分手;要麼就是通過分手,試探出了男生的本心,也讓他們承認自己的本心,然後接下來清楚的、肯定的在一起。
05

沒有看過原著小說,所以并不了解作者最初創作的動機和背景。
但是總能從影片中隐約的感受到那不是單純的創作,其中必定有作者年輕時的經曆在。
也許作者就是那個“我”、也許作者就是“靜雄”,那些細節的描繪,那氛圍,必定是走過的人才真正能體會和營造出來的。
青春,多麼美好的人生階段,有大把的時間可以揮霍,即使潦倒窮困、即使前途迷茫,但卻有未來、有希望、有着無數的可能性。
檢驗愛情的,不是時間、更不是那些自然流淌揮霍的時光、是對比、是選擇、是分離。
女生的情感總是要比男生成熟的早一些。當她們需要安定、需求一個答案的時候,同齡的男生似乎還停留在随遇而安的随性階段,強求或者試圖要改變對方,往往總是徒勞無功,甚至是對自己、對對方的傷害,唯有分開,在真正決定分手的那一刻,才能了解到對方的本心。這就是男女的區别,也是造就悲劇或喜劇的根源。
06

青春,如影片的落幕一般,戛然而止,留下了結局無數的可能性。關于故事未來的發展,也曾有過一些的聯想。
如果問最想看到什麼樣結局,我更傾向于佐知子最後還是原諒了“我”,兩個人又能在一起。但這次的在一起,和開始時候的随意不同,是“我”第一次用力争取回的感情,“我”更懂得了珍惜。
然後兩個人一同走過歲月建立家庭,褪去青春的華衣,背負責任,共同經營一個家,走向老年。
最後,突然,有那麼一天,佐知子先“我”而去,“我”在悲傷中不斷的回憶年輕時候的片段,最終決定将最初相識的那一刻寫下來,于是變成現在這樣一部電影、一個故事。“我”借以此慰藉對亡妻的思念,同時也是一種人生回看的感歎:
幸而當年沒有輕易放手,才能留住她、擁有她,才能不枉此生,留下這些美好的回憶可追溯。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