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李煥英》平常心看,電影和小品,都還行。小品演員演得特有喜感,笑淚的倒是有,哭得稀裡嘩啦談不上。影片的基調從搞笑到悲傷的過度,一下子沒大适應。李煥英年輕時候的那種不怕輸的沖勁挺吸引我的,演得不錯。故事的内涵有些薄弱了,帶起情緒卻不知何去何從的感覺。去看《喜福會》吧,遞進片。

看到不少朋友發圈,被《你好,李煥英》這部電影感動了,我自然是蠢蠢欲動。春節期間,約了朋友,一起去了電影院。之前,有聽說網路高清版,也有說等等就能下載,還是想着電影院效果好,氛圍也足。也許,我就像母親對孩子的愛一樣,充滿了期待和要求。

電影的開場倒沒太吸引我,确實有點小品的味道,用誇張的手法展現了母親們對兒女的比較,以及她們之間的嫉妒,甚至戲劇化地撕扯。後來,女兒的假畢業證被發現後,母親臉色的難堪讓我以為要進入深刻的反省或者母子交流階段,卻沒有。

當然,簡單的對話卻也挺有趣,媽責備女兒啥時候給自己長臉,女兒怪自己沒出息,媽卻護起犢子,“誰說我女兒沒出息,以後有出息就行”,這樣勇于認錯的女兒和及時跳出情緒的母女互動還是可圈可點的。

後來,就是,突然的車禍。确實,人生的意外都那麼突然,現實中的賈玲也是。不過,這個突然的意外是否也可以看成人生的必然呢?而片内片外都集中表達了孩子的内疚,帶着内疚的未來,真是不好受。

于是乎,如果人生再來一次,便想改變母親的命運,劇情的穿越,她也确實這麼做了。而母親的回應卻是:“這輩子,我過得挺幸福的,你怎麼就不信呢?”這句台詞大概也是賈玲的釋懷,也是她對自己說的話,不再自責了。不過,這母親也是穿越過來的,是她年老以後做出的回應,不一定也代表年輕時的想法。

如果,母親年輕的時候就讓孩子感受自己對生活的滿意,對女兒的認可,對老公的欣賞。又何來穿越之後,女兒想改變的那些狀态呢?結局也是作者對自己故事的一個真正告别吧,這是一段美好甚至完美的告别。

為什麼我說完美呢,因為母親對自己的一切付出都是滿意幸福的,作為兒女也是安心了。倘若是,母親為自己的人生感到遺憾,或是後悔因子女而迷失了自己,我們是否也能接受呢?可能,兒時會怨自己,或者怨母親,然而,成年後卻是可以面對的。畢竟,這已是現實,也不是自己的責任,這是母親可以為自己承擔的人生,不用過度歸咎自己。

近年來,我們大肆渲染了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以至于很多人抱怨父母,要為自己的成長負責。大概,任何事情的過度也是一種逃避,所謂的矯枉過正吧。畢竟,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必然存在的,我們亦無法改變。然而,成年以後我們卻可以選擇不同的态度看待原生家庭。

自己成為父母後,會多關注孩子的心理發展,不讓他們隻為自己而活。影片中的賈曉玲,生活重來,卻隻想換回母親的開心,想讓母親嫁更好的人,希望她生的女兒多麼出人頭地。也許,母親年輕時候有這麼想過,回過頭來卻明白了很多。

看電影之前我沒頭沒尾看了個視頻,卻誤會了故事内容而更加期待。情節是賈曉玲說女兒博士有出息啥的,李煥英說我隻希望自己的女兒健康快樂。瞬間賈玲的側臉落淚打動了我,我以為是兩個母親的對話:一個炫耀孩子優秀,一個希望孩子快樂。炫耀優秀的母親落淚時内心的OS是:“要不是我,女兒能這麼優秀嘛,難道我不希望孩子健康快樂?但我必須這麼嚴苛!”誤當成要呈現激娃母親的内心世界,感覺挺接地氣嘛。

當然,影片的真實對白是女兒對母親重新理解和恍然大悟的瞬間,也挺感人。不過,穿越的李煥英,也可以說是即将離世的母親對女兒未來的期待,也是一個有了生命長度和厚度的母親對于養育子女的再次理解吧。我相信每個準媽媽成為母親前都是充滿着愛意,然而,随着孩子的成長和變化,我們的期待和條件也會逐步遞增。

弗洛姆說,大多數母親有能力給予孩子“乳汁”,但隻有少數的母親還能給予“蜂蜜”。“乳汁”,指的是母親對一個小生命存在的關心和肯定,“蜂蜜”則象征着母親相信生活的甘美、擁有愛和幸福的能力。還記得一句話,對嬰兒的愛,是母乳動物都會的,愛成長着的孩子,卻是最難的。随着孩子的成年,自我個性的變化,各方面能力的增強,我們會要求他更多,想改變他更多。

《你好,李煥英》為什麼這麼備受歡喜,我想,可能她把母親美化了。而現實,我們很難擁有這樣完美的母親,也很難成為這樣的母親吧。有了兒女的健康快樂,母親又會想要很多,全都想要。所以影片的積極作用也是顯然而見的,很多子女會想到自己母親的不易,曬出當年的美照,立即給母親電話互動。一種當下的情感即被點燃,影片的煽情還是有效果的,像似激情的互動,來得快也去得快。

也有些母親會帶孩子去看這部電影,個人覺得至少中學以上吧,要不然,似懂非懂反而納悶。如果看完再趁機教育孩子要聽媽媽的話,珍惜媽媽對你的好等等,那是不是另一種軟控制呢?

如果孩子看完突然感慨要聽媽媽的話,是該開心還是擔心呢?和孩子聊聊吧,問問他的理解和困惑,說說自己的感受就行。盡量不要出現這種“我都是為了你,做的一切都是愛你,所以你要聽話”等等。對于尚不經事又處在調皮期的孩子來說,反而會有誤解。當然,也有孩子看完了啥也沒記住,你教育了一通他也不懂,那也挺好,讓它過去吧,一部電影而已。

人生的遺憾莫過于,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個故事隻是賈玲對自己母親的緬懷,也是一個個人化的故事。最後那段她追逐母親哭得稀裡嘩啦的時候,我感覺她回到了當年孩子的情緒,那是一個未完成事件,是她當年對母親的沒有放下。

今天,她在電影中完成了,她完成了電影,也完成了自己對這件事情的告别。對于她個人來說,這是完整而成功的,對于觀衆來說,同理她的同時也是看别人的故事流自己的淚了!因為影片中母親的車禍離開,引起女兒的悲傷和内疚。看的都會直接入戲,為賈曉玲的不幸而難受,同時也會聯想自己的母親,想到母親終有離開的那天。其實,誰不會離開呢,這就是生命的自然規律。

意外和死亡又是誰先到來呢,這也是不确定。成年人因此而憐惜母親,小孩子因此而擔心失去母親,會更加“聽話”,仿佛自己會永生一樣。事實是,母女之情,沒有條件也不可替代,這大概是生來就有的影響。

我們對母親的愛,不是因為她會老去或是要離開。而是,她是我們的母親,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母親對我們的愛同樣,不是因為我們多麼優秀,多麼聽話。而是,我們是她們的孩子,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們和母親互為彼此,甚至是她們生命的延續。

有些電影,看的時候會釋放情感,感受激烈,看完會去分享,會激動或是做點什麼,比如這部《你好,李煥英》。也有些電影,看的時候會深入感受,情感慢慢浮現,默默流淚卻從悲傷中生出力量,比如《喜福會》。看完它可能不會急着分享,卻會深入思考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不會急着做些什麼,也會有潛移默化的改變。

如果你很喜歡《你好,李煥英》這部電影,或者不那麼喜歡這部電影的,我都推薦你去看另一部關于母愛的電影,叫做《喜福會》。這部電影刻畫了母女之間的情感沖突、心理隔膜、恩恩怨怨,甚至追溯了三代母女之間的聯結和影響。

《喜福會》描寫了四對母女之間的關系,四位母親都是從中國受盡苦難,而移民到美國的“美國媽媽”。她們都想給女兒最好的,也希望女兒是最優秀的。堅強的她們變得強勢,以女兒為榮,互相競争攀比,使得女兒們從小就開始互相嫉妒。

瓊的母親對女兒的信念就是,女兒一定會大有作為,成就她希望女兒成就的任何事情。瓊在九歲那年,母親希望她成為華人界的鋼琴奇才。直到一次演出的失敗,她再也不相信自己是個奇才,也不再願意彈琴,她和母親有了争執,她感覺自己沒用,成為不了母親想要的那個女兒,母親卻說你沒得選擇,隻能乖乖聽話,而女兒的回應卻是甯可自己去死。

...

因為鋼琴,也因為一些誤會,瓊和母親的對話傷害了彼此,雙方從此不提彈琴。看似女兒解脫了,母女卻有了很深的隔閡,女兒變得乖巧軟弱不自信。成年後的一天她們又一次陷入争執,女兒說自己無能,什麼都做不好,不能令母親滿意。母親恍如頓悟,說出了細小的事情表達了女兒獨有的善良和天生的風格。瞬間的冰釋前嫌,女兒仿佛第一次認識了自己。

...

童年時的奧莉就是個下棋冠軍,卻讨厭母親拿她來炫耀。她怒怼母親,若想炫耀,為什麼自己不去學象棋,激惹母親之後便遭到冷漠。當她再想下棋的時候,母親卻沒有了當初的鼓勵和認可。再次比賽她總縮手縮腳沒有自信,仿佛失去了之前的天賦,從此,她也再沒碰過象棋。

...

性格叛逆的奧莉為了反抗母親,付出了沉重了代價,她對丈夫的選擇也為讨好母親,離婚後卻從母親的失落中感覺自己做錯了。她做任何事情都和母親都有種暗中的較勁,卻發現怎樣都難讨母親歡心。直到成年後的一次沖突,母女哭着吵出了積壓多年的心裡話......

...

莉娜的母親莺莺一片癡心,卻發現嫁了個花花公子,她備受淩辱和暴力,失魂落魄以至親手溺死了自己的兒子,她的靈魂也随着兒子一起灰飛煙滅了。她逃離家庭移居美國,再婚時生了女兒莉娜,可惜女兒卻沒有靈魂。

...

中國的記憶一直牽絆着這位母親,以至于她猶如軀殼般活着,時不時陷入溺死兒子那天的恐懼,兒時的女兒什麼也不知道,卻以為是自己不夠好。她不知道自己是誰,要什麼,以至于屈從一個奇怪規則的婚姻。直至母親找到了自我,用心進入女兒的世界,才打開女兒的内心,讓她知道自己要什麼。

...

露絲的母親安美發現女兒面臨婚姻的破裂,卻還愛着自己的丈夫。她講述了自己的母親,當年被迫成為了四姨太,忍氣吞聲沒有自我。安美親眼目睹母親的自殺,最終喚醒了自己。安美學會了呐喊,活出自己的價值。

成為母親的安美用相反的方式教育女兒,卻仍然難逃窠臼。她發現女兒為愛情而抛棄了自我,她對丈夫的愛把自己變得渺小而迎合,不但失去自己,在丈夫眼中也沒有了價值。也許,母親的強勢反而培養出軟弱的女兒。但是,母親太焦慮和避免女兒成為那樣的人,卻無形之中造就出那樣的女兒。一切仿佛冥冥注定卻又像是無巧不成書,最後影響女兒的仍然是母親。

...

母親對于女兒來說,真是個特别的存在,她對女兒的影響力是不可磨滅的。《喜福會》非常深刻地展現了母女的關系,她們從彼此傷害到互相理解。兒時沒有得到足夠的認可和被看見的女兒,成年在母親的挽救下重新認識了自己。真所謂因果,母親們也是在為自己的教育買單。如此的母女深入内心彼此釋懷可謂幸運,互不理解一輩子的也大有人在。

是啊,母女何苦為難彼此,最後發現,最了解自己的莫過于母親。我想,關于原生家庭,對我們最大的影響不是甩鍋責任回避成長。而是,更好地認識自己,了解父母,更好地成為自己,成為更合适的父母!

PS:想深刻理解《喜福會》的,推薦看鄭世彥的《看電影學心理學》,裡面有專門的整篇探讨。想更深刻了解母女關系的,推薦看卡瑞爾·麥克布萊德的《母愛的羁絆》,裡面有很好的案例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