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李煥英》曾經是賈玲為懷念自己的母親編排過的一個小品,記得當時看小品的時候結尾就很令人感動。幾年之後,賈玲選擇把這個故事重新編排,又變成一部電影上映,賈玲曾回複各種質疑時曾說:我不是為了當導演才拍的《李煥英》,而是為了拍《李煥英》才當的導演。我想大部分觀衆都會相信賈玲所說的這句話,因為大多數觀衆都被賈玲的真誠所打動,被電影的故事所打動。賈玲為什麼這麼執念的想拍她的母親?很明顯是想彌補遺憾,彌補那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彌補那母親死前都沒能看上最後一面的遺憾。

...

如果這部電影是簡單的賈玲穿越到1981年,完成讓母親高興一次的願望,彌補自己沒能讓母親省過心的遺憾,那麼這個故事不會引起大家的共鳴與讨論。它的感人之處正在于:(借用豆瓣用戶pi1905的短評)你以為你已經很愛很愛媽媽了,但媽媽遠比你想象中的更愛更愛更愛你。

影片前大半部分是幾個大段的類似小品的故事,買電視,打排球,相親。從喜劇效果上來看,是很不錯的,畢竟賈玲就是一個喜劇人。然而最後的20多分鐘,當整個彩色世界褪向黑白時,當賈玲意識到自己相處的并不是20歲的李煥英,而是那個即将去世的母親時,賈玲哭泣的奔向母親,想抓住那個即将消逝的母親。

電影在開始以李煥英為第一視角重新看待之前的電影情節時,我們被那種最真摯的母愛所打動,在李煥英對着玻璃正高興地看着20歲的自己時,突然聽到女兒的喊叫聲,回頭看到女兒掉落的時候,下意識的,不顧危險的便去接自己的女兒。當“我寶”兩個字喊出時,大多數觀衆都會鼻頭一酸,甚至眼淚奪眶而出,因為這種出自本能的愛便是母愛,一種我們都曾被它呵護過卻也容易被遺忘的愛。當主任問李煥英:“你表妹幹啥來了?”,李煥英說道:“讓我高興來了。”觀衆知道了原來媽媽一直都明白女兒做這一切是為了讓自己開心,而李煥英也配合着女兒的願望時,我們會感到仿佛李煥英在心裡對女兒說:傻孩子,我 比 你愛我 還要 更愛你。

在賈玲跌倒爬起後,兒時與母親的記憶一幕幕浮現,伴随着讓人回憶無限的的輕音樂,讓人再一次随着賈玲回顧了她與母親的平凡生活中的一些瑣碎事情,小時候拉褲兜子,媽媽帶着去捉蝦,考上省藝校,送自己去上學等等,這些都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全心全意愛着女兒的母親。

當賈玲打開房門看到了那個即将離開自己的母親,她撲倒到母親的腿上,痛哭流涕、:“媽,别走~别離開我。”而母親的遺言也是那麼的簡單:“寶兒啊,你要健健康康,開開心心的。”

每個在電影院痛哭流涕的人一定都是想起了自己的媽媽,和李煥英一樣的媽媽,她隻想讓自己的子女健健康康開開心心的便是最大的滿足,而她自己把餘生的牽挂都放在了子女身上,自己的開心與快樂也都在子女身上。每個痛哭流涕的人也一定是意識到了自己原來忽視了媽媽這麼久,自己每天忙這忙那,卻好久都沒有給媽媽打過一個電話,忘了那個隻想讓你健健康康開開心心的一直牽挂你的媽媽。

影片結束時,黑白照片浮現,我印象極深的是最後的一段話:打我有記憶起,媽媽就是個中年婦女的樣子,所以我總忘記媽媽曾經也是個花季少女。

賈玲圓了她的夢,她在電影中,與花季少女的媽媽相遇。而李煥英的名字也會在一部分國人心中,每當想起中國電影中母親形象中,便會第一個冒出來。作為商業電影,為人民大衆提供精神食糧時,一顆真誠的心遠比高成本高技術要重要的多。

最後再随意評論點,電影中的場景及對白我認為真的是有四兩撥千斤的力量,很多對話都是生活中常見的,很多場景也是我們會經常遇到的。例如:我寶。就這兩個字,就足以表達極強烈的母愛,片中女兒和母親沒有任何的例如我愛你那樣直白的愛意表達,而是都是直白的生活用語,但在這些生活用語的背後的涵義我們都知道,都是深深地愛意,這才是我們在真實的生活中表達愛意的方式。兩位主角的表演也非常好,賈玲不用說,真情流露。張小斐的表演,我覺得今年拿個獎啥的是沒啥問題的,在最後,張小斐的那一回眸,眼神裡飽含着對女兒的留戀。我印象太深刻了。

還有就是音樂,還有調色,還原的1981年的場景,還有那個黑白褪去的創意,都很棒。整體有笑有淚,适合全年齡段,一家人一起去看。難怪成為春節檔票房第一,也不足為奇了。如果說有缺點,也就是一些叙事上的小毛病了,比如結尾那段摔倒之後為什麼會出現回憶的閃回,可能強行解釋也能解釋通,但也着實沒必要解釋什麼,畢竟最後大家都随着畫面和音樂沉浸在回憶中,影片的目的達到了,也就夠了。賈玲心中的感情表達了出來,大部分觀衆都有了共情。

下輩子,還是我當媽。

對我來說,作為一個春節檔的商業電影,它真的挺好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