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發自簡書App

昨天偶然去看了電影《何以為家》,個人認為劇情一般,很多煽情的催淚情節也很老套,說實話,這不像個電影,反倒更像個悲慘一點的紀錄片或者紀實片。整部片子不管是從音樂還是到人物畫面的選擇都太過壓抑。一直到快結束,朋友才和我說這部電影是真實的,電影中的主角zain就是生活中的zain,他演的是他自己。

影片是從一個十二歲的小男孩控訴開始的,而他的控訴對象正是他的父母。

一瓶可樂的生産會有生産日期,生産地址,可是zain他們什麼都沒有,zain一家是黑戶,黑戶是見不得人的,他們沒有證明身份的東西。一家人生活在黎巴嫩的貧民區,生活的囧迫,以及四處碰壁的壓力使一家人過得十分壓抑。同時,由于思想的老舊讓男女關系變得不平等,女人被淪為生産的機器。當然,這種種的現象和他們所處的環境密切相關。

我曾經也是個黑戶,在我還沒記事起,父母就把我們帶來城市,那時候很窮,我們在個小院裡租了一個不到10平米的房子,院子裡住着各色各樣的人,有收廢品的,有像我們家一樣賣海鮮的,還有養雞的,還有賣小鳥的。那時候科技不發達,我記得有一天夜裡,執法人員四處查房,一束手電筒的光透過玻璃打進房子,執法人員敲敲玻璃問,有人嗎!大家都清醒着卻默不作聲,這時候我來了句,爸爸有人找你。于是我們有了正式的戶口。但也因此被罰了好多錢。那時候我不知道這一舉措會影響我一生。看電影的時候,zain一個十二歲的男孩幫忙照顧妹妹,能分辨是非,還在雜貨店打工,那一刻我想到了姐姐。在我眼裡,我姐姐是無所不能的,小時候她就一直洗衣做飯,父母工作很忙,家裡的家務都交給她,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向我爸撒嬌買玩具不成在地上打滾兒,最後姐姐拿獎學金帶我去買了衣服。我姐姐很厲害,以前在學校幾乎每一次都第一,第一就會有獎學金100塊,那時候一百塊很多了。她是有學習天賦的,不像我靠運氣。一直到現在我都覺得家裡、我、甚至社會環境虧欠了她。每次和她聊天,我都不敢提以前的事,因為以前的日子太苦了,她最苦,苦到不敢回憶過去,因為不服氣,因為不甘心。

那時候重男輕女很嚴重,我雖然是受益者,但是随着年齡和文化的影響,我也很排斥,我也會很内疚。一直到高中我才知道姐姐每次開玩笑說起的“不公平”有多不公平!

我們所處的生活環境決定了太多,在我看來,一個人的三觀、習性和環境有着重要的因果因素。那時候院子裡住的都是像我們家一樣的窮人。父母大多連初中都沒讀完,而他們的子女大多也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當時住我們家隔壁的一女孩,她和我姐姐一樣苦,也是承包了家裡的一切家務,可惜她沒有學習的天賦,最後高中沒考上就去打工了。這種現象太多了,我不止一次聽到有人說,一個女孩子家多那麼多書有什麼用。現在看來太諷刺了。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影響太大了,如果說基因是人的本質,那環境就是基因突變的原因之一。

整部片子充斥着壓抑,我不想通過道德的角度去呵斥zain父母的行為,特别是聽到她母親在法庭上辯解:我們也是這樣過來的。确實,他們是上一代難民留下的産物,同時也是社會底層人民的本照。他母親真的不心疼他妹妹嗎?真的舍得自己的女兒嫁給那個老男人嗎?當愛變成了壓迫變成了生活的最後稻草,那就不得不做選擇!父母從小就教我們做人要善良,可當環境惡劣到一定程度,甚至威脅到生命,那我們不得不選擇割舍。如果活着是最壞的打算,那就不要大談什麼教育、尊嚴。法庭上,律師不停的用各種犀利的問題反問她母親的時候,她母親回應:“如果你是我,早就上吊死了!”那一刻,我想到的是感同身受,我想到了同理心。我想到了直到現在,我媽和我爸還老是說,因為窮,差一點就把我姐姐給送走了,雖然每次大家都嘻嘻哈哈的混過去,但每次聽到這件事心裡都特别不是滋味。我們都不了解一個人的過去和經曆,所以不要輕易的去評判一個人。

真正落淚點是在影片的最後,在zain闆着的臉笑開的瞬間,那一刻我想到的是自己,想到的是那個小時候跟着院子裡大孩子撿瓶子的自己,想到的是初中在烈日下發傳單的自己,想到的是高中除夕夜在咖啡廳收拾盤子的自己。看電影的時候我充滿了憤怒,但更多的是無奈和壓抑。雖說電影開頭是一個男孩(zain)的控訴,但我看到的不僅是他的控訴,還有他父母的控訴,還有黑人大姐的控訴,整部電影甚至每一個因為無法選擇自己出生身份的人都在控訴。

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生活就像一堆狗屎,糟糕透了,可是我們也很無奈,不得不去面對。昨晚我和他說,我好痛苦,好壓抑,好幾次我覺得我不行了。我就像一團沒有靈魂的腐肉,生活的遭遇讓我變得自卑、敏感,生活經曆讓我變得無時不刻多疑、焦慮。我曾說過,沒有誰是一身清白的,再怎麼“幹淨”的人,屁股也是髒的。有的人一生都靠美好的童年治愈,有的人卻要用一生的美好來治愈童年。很可惜,我是後者。

最後,願每一個善良的人都能被世界溫柔以待。


...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