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發自簡書App

昨天去看了《何以為家》評分9.1的奧斯卡提名影片,看完以後就想到了是枝裕和的《無人知曉》。兩部電影都是通過講述兒童與父母責任的故事來映射殘忍的社會現實,但《何以為家》的寓意卻更深,直接指向國際難民的生存問題,真實再現了難民如今的生活現狀。

開篇講述一個十二歲的小男孩上法庭控告自己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影片通過否定生命繁衍的倫理來諷刺對待難民的不公。父母給了他們生命,這個國家卻不給他們活下去的資格,但在單純的孩子的眼中不會覺得是這個世界錯了,而是父母。

全篇通過法庭審理的方式慢慢推出整個故事。原本以為和《無人知曉》相似隻是一個諷刺父母不負責任的影片,但看到父母的眼淚,你會發現更深層的原因來自于這個國家對難民的不接納與歧視,導緻他們沒有生存能力,根本無法改變自己的生活現狀。

任何錯誤的事情發展到一定程度都會以違背正常倫理的方式表現出來,在這個電影中就是“孩子控訴父母”這件事。

當然影片也在主人公身上賦予了反叛與尋求正義的精神,有一點帶了理想主義的色彩,所以最終的結局是完美的。贊恩笑着拍了自己的第一張身份證照片。

...

圖片發自簡書App

但在現實難民的生活,可能更像是枝裕和《無人知曉》的結局,所以二者對比,你或許更能深刻體會到影片的寓意。

就在你到處遊玩,出門隻帶一個手機就可以的時代,還有一些人在奢望能得到一個身份證。感歎要珍惜當下的同時深感戰争的殘酷。

如果隻是父母錯了,還有改變的機會,但若是一個國家或者一個世界錯了,那這個國家的人民和這個世界的人民就無能為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