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插曲配樂的幾個場景着實吸引人,壓抑沉悶的音調,使得畫面更加有張力,情感更有感染力。這是此影片吸引人的一大亮點。
場景一:開場。
垂直俯視全景的鏡頭之下,三四個一片密密匝匝的居民樓畫面盡收眼底,擁擠,破爛,千篇一律。鏡頭一個聚焦,對準了諸多樓層之中的某一個小巷子裡,孩子奔跑的身影從走到右,慢慢入場。

圖片發自簡書App
鏡頭開始緩緩推進,對着這幾個孩子的背影,慢鏡頭開始靜默的方式展開。
這是諸多大同小異的居民樓中的一條普通巷子,普通的幾個孩子,這幾個孩子中某一個的故事。
慢鏡頭之下,記錄了這些孩子的身影,他們奔跑,臉上帶着笑容,笑容很大卻不陽光。幾個小孩在破敗的無人居住的樓層中,聚在一起吸煙,煙霧缭繞中,他們沉醉迷失的表情和年齡極為不襯。

圖片發自簡書App
這幾個孩子,手裡拿着自制的木槍,玩兒着槍擊戰場遊戲,拿着槍支相互打鬧,動作粗魯,臉上笑容有幾分快意,慢鏡頭的處理也好似在模拟拍攝真正的戰場一樣背景樂沉悶壓抑。

圖片發自簡書App
孩子們端着槍,闖入無人居住的樓層,搗毀玻璃,破環家具,動作狠戾,小小年紀把暴虐演活了幾分。
一個後拉鏡頭,這場小孩子生活中的玩鬧場面,隻是這萬千居民樓中一個小小的寫真,要開講的故事,是這片土地上萬千民衆的中一個普通的人普通的故事。

圖片發自簡書App
場景二:和妹妹薩哈相關。
首先是阿薩德來家裡說親前後。
贊恩父母和阿薩德父子,說談薩哈的婚事,畫面中關于婚事事宜,一句話也沒有,幾秒而過的鏡頭,就簡單粗暴得決定了一個十一歲女孩兒的命運,贊恩父母的無的表情下是無動于衷習以為常的冷漠。
十二歲的贊恩,開始沉思并且采取行動嘗試反抗。
其次是妹妹薩哈被父母強硬拽上車,混亂之後,贊恩嘗試追上車,父母的打罵,強勢粗暴,薩哈的哭喊抵制,下孩子的哭聲,插曲音調在混亂之下,慢慢又弱變強,又漸漸消失,簡短沉悶無力。贊恩對抗薩哈命運的嘗試同樣,無力,無效,無奈。

圖片發自簡書App
贊恩失望無聲的發洩,是一場逃離和尋找的開始。
然後是贊恩回家拿證件,知道了薩哈的死訊。他拿着刀,去找薩哈德報仇的奔跑。知道死訊的悲傷,對父母無力的控訴質問,十二的少年,他的再一次反抗的嘗試,是報複。
贊恩拿着刀一路奔跑,父母在後面匆忙的追逐,又是一場靜默,插曲高調的渲染。音調中哀傷的控訴悲鳴,似是為了那個十一歲逝去少女的悲鳴。又是一場無力哀傷無奈到讓人氣餒的反抗。

圖片發自簡書App
場景三:贊恩在直播中的控訴。
“命運為什麼要折磨我,我本來以為,我們會長大,長成個好人,會受人尊敬,還有很多人喜愛,但是真主不想讓我們變成這樣,他要我們像地毯一樣被人踩在腳下。”

圖片發自簡書App
第一次,這是贊恩第一次有效控訴自己内心的憤懑。
贊恩聯系媒體,引起監獄衆人看熱鬧式的狂歡,他語調平淡沉穩,隻是在陳述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困惑,自己的質問,與他人的熱鬧無關。
這是他自己的戰争。
句句控訴,句句剖白,是說給影中大衆,說給我們。
這幾個場景,插曲适時恰當的渲染,直戳人心,加強了共情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