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2021年1月,《低俗小說》我已經看了整整6遍了,這部電影也成了我心目中的個人影史top.1。而往往一個人接觸一件事的次數足夠多,就不免要往深處去想了。

可以說,《低俗小說》這部電影在歐美北美國家的地位和在中國的地位大不相同。在中國,這樣的一部電影會被很多人所不喜歡,不理解,甚至诋毀與排斥。

簡單總結他們的言論就是:這部電影沒有意義。

“意義?”這裡的意義指的到底是什麼?是教育意義嗎?(後文會提到)

我想說的是:電影不是中小學語文教材選,誰規定就一定有所謂價值或所謂教育意義了?(且不提它到底是真的有沒有意義)

《低俗小說》在這麼多年來一直為所有人熱烈讨論,關于這部電影的看法更是又多又雜,不過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中心思想和為什麼好看。

關于中心思想,我後文會談到,此處我先說明一下我所認為的《低俗小說》之所以好看的原因。

1.命運

如果非要給這部電影的意義下一個定論,我會很不情願地說:《低俗小說》解釋了一個人的命運的偶然性。要知道,命運這東西意味着必然,是一定的,但在某一瞬間,某一命運的節點——它的發生可能是偶然的,甚至一定是偶然的,因為這一節點往往可以理解為是變化的。正如文森從廁所出來碰到拿着槍的布奇、黑人朱爾斯在餐館遇到打劫的情侶、布奇開車在路上偶遇黑幫老大……這些事都可以理解為必然,也可以理解為偶然。

不過,在建立一個内容主核的同時,你需要把這個故事講好。

這就到了第二點。

2.節奏

我從看完第一遍之後便相信,《低俗小說》之所以好看,它的“節奏”感是最關鍵的因素。

我始終認為,一部好的電影它永遠是有節奏感的,可以看作是一首曲子的高潮低落,但也隻是樂律分明的曲子。

舉幾個電影的例子:李安導演的《比例林恩的中場戰事》,和2018年的《羅馬》。

前者是在重重回憶與叙事後有一個摒棄自我的熱烈的告别,後者是在漫長的情感壓抑後一層層黑色的海浪。

一部電影前大半部分可以很低沉甚至無趣,但結尾必須足夠熱切。這裡的熱切在不同類型的電影裡是不一樣的。

這就是電影中的節奏,它是需要鋪墊和适度的抑制情感的,因為一部電影的結尾往往是其好看與否的決定性因素。

而節奏的形成是受多方面影響的。例如配樂、和畫面的選擇(特拉沃塔和烏瑪瑟曼的舞蹈。昆汀在這方面無疑是成功的,配樂的選擇真的很重要。

3.叙事方式與後現代

要知道,這部電影的叙事手法是無法用語言說明的。它既不是倒叙、插叙,也并非絕對意義上的環形叙事,因為它沒有順序,也沒有開頭。所以,我個人依靠我自己不算強大的總結能力把這種叙事方式稱為:非典型的非線性環形叙事。

這種叙事方式有很多好處,除了能吸引觀者之外它還能顯得高級,這也就是為什麼整部影片能營造出一種荒謬的氛圍而你又總覺得它是在表達些什麼的原因了。

可以說,昆汀的這種叙事方式并不是原創的,但絕對是用的最好的。

另外,這部電影也被稱為是“後現代主義的旗幟。”關于後現代主義,有非常多的定義,但我簡單的理解就是在一件作品中夾雜着一些可能沒有意義或不是必要的元素。

昆汀就是這麼幹的。

他的配樂,他的沒完沒了絮絮叨叨的無價值台詞,他的惡趣味,他的抄襲梗,他的個人癖好...

(以上都是很籠統的表達,《低俗小說》可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講清楚的,畢竟她并不低俗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