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時光網
《伽百農》,中國上映時譯名《何以為家》,個人感覺“何以為家”四個字更能形象直白的突出整部電影的核心觀。“伽百農”,聖經中的地名,相傳是耶稣布道的起始之地!為何這部電影要用這個作為電影名呢?諷刺宗教沖突?諷刺政治傾軋?還是影射當今的叙利亞沖突?我隻有兩個字想說:“呵呵!”。
相關話題不做讨論。。。。。。。。。
回到電影本身,總的來說,刨除政治等諸多因素,我認為這部電影是一部不錯的探讨人性、貧窮、法律、階級的倫理片!

圖片來源:時光網

圖片來源:時光網
影片伊始,便是一連串極具諷刺的鏡頭:一群不大的小孩舉着木槍,狂熱又迷茫的喧嚷着。這些個鏡頭讓我瞬間聯想到了《上帝之城》(很不錯的電影,強力推薦)!同樣是一群孩子,同樣是無謂的暴力,反映的也同樣是對生活和社會的反抗!
故事的主角贊恩,一個也許是11歲或者12歲的孩子(請注意我的用詞,“也許”),生在一個多口之家。本正該是在學校學習和玩耍的年紀,卻不得不去到肮髒的社會上打工來補貼家用。

圖片來源:時光網
妹妹初潮剛來,本該是青春懵懂的少年,卻熟練,“懂事”地幫妹妹清洗内褲,并用自己的衣物給妹妹當衛生巾,告誡妹妹千萬不要讓别人知曉。(看到這裡,秒懂,因為聯想到某些國家的女性初潮的來到,對她們來說就是可以當母親了!這種行為讓我震撼和顫栗,因為他們的無知!)
果不其然,一覺醒來,妹妹就“濃妝豔抹”的被親生父母拉去說媒,“賣”給了房東。贊恩反抗無效,隻能遠離這個家,開始了流浪。
來到黎巴嫩的一個城市,見到了從沒見過的遊樂場。一個簡陋的遊樂場卻和貧民窟形成鮮明的對比!

圖片來源:時光網
期間,贊恩做了一個很直白很諷刺的舉動,扒開了女性雕像的衣服,漏出了雕像的乳房。我認為贊恩是想看看,一副光鮮亮麗的外表之下包裹的是不是一顆黑色的心。

圖片來源:時光網
直到遇到一個好心收留贊恩的女人哈瑞,她是一個埃塞俄比亞的偷渡者,每天苟活在貧民窟裡,掙的錢隻為從黑心蛇頭那裡獲得一張假證。蛇頭有一句話讓我記憶深刻:“你的孩子生下來後就像不存在一般,見不得光”。
哈瑞被警察抓,贊恩帶着小約拿斯流浪街頭,苟活于世。

圖片來源:時光網
期間遇到一個流浪小女孩,她說:“我攢夠了錢,馬上就要去瑞典了”,贊恩聽後也做起了移民夢。對她們來說,瑞典在哪裡不重要,歐洲在哪裡不重要,隻要不是“這裡”,那便是“天堂”!
贊恩最後堅持不住,把小約拿斯賣給了蛇頭,拿着錢回了家。不幸了解了妹妹慘死,便操刀給了“妹夫”一刀子,然後進了監獄。
在獄中,贊恩拿起了電話,狀告了親生父母,為何把他生下來。(期間有個畫面,讓我心裡不是滋味:監獄的年輕人看到贊恩上電視後一陣歡呼雀躍,他們不明白發生了什麼,隻認為贊恩成名人了。也許,對他們來說,電視裡的種種畫面,就代表了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
該部電影中的許多鏡頭畫面,都用了抖動鏡頭的拍攝手法,極大的增加了電影的真實感。全片剪輯的邏輯性很強,導演功力深厚!
我比較喜歡的全片的兩個發光點:
一個是贊恩狀告父母為何生下自己!是啊,為何要把這樣一個純潔的男孩帶來到這個肮髒可憎的世界上?贊恩在法庭上倔強的怒吼極大的震撼了我!
另一個是獄中的一段畫面:一群基督徒來到監獄中傳播福音,而大多數人居然很自然的随着音樂“翩翩起舞”,和哈瑞的悲傷害怕迷茫、贊恩的默然倔強孤獨形成鮮明諷刺的對比!看到這裡,心裡頗不是滋味啊。舞者的明天是什麼?
活着!!!而且是苟活着!!!可悲,可歎,可憐,更可恨!
悲他們生活凄慘!歎他們自娛自樂!憐他們苟活于世!恨他們麻木不仁!
贊恩的不幸該怪父母嗎?我認為不全怪,父母也是難民,也是苟活者,生活所迫才賤賣親生女兒,怪他們,就怪在把孩子帶到這個世上,卻沒能力養活和教育!
那父母的不幸該怨誰?哈瑞的不幸該怨誰?那麼多人的不幸又該怨誰?
社會嗎?上層建築嗎?國家嗎?又或者白皮膚嗎?
(這部電影的導演是黎巴嫩的美女導演娜迪·拉巴基,她僅以此片,獻給她的祖國,試圖喚醒世界來關注難民問題。)

娜迪·拉巴基
!!!!!四星推薦!!!!!
PS:
說實話,整部影片我都很喜歡,但結尾的點題讓我極其反感,我不喜歡電影攝入政治因素或者勞什子的什麼主義!(僅代表本人個人觀點)
還有一點不吐不快:
我們生活在一個“娛樂至死”的時代!
請不要忘記,現在的和平,是我們的先輩們用汗和血給換來的!
請不要忘記,這個世界并不和平!
男兒當自強!中國會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