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戛納電影節飽受期待的除了奉俊昊的《寄生蟲》和昆汀的《好萊塢往事》外,還有西班牙國寶級導演阿默多瓦的半自傳電影《痛苦與榮耀》。
雖然最後這部電影在戛納隻帶走了影帝和金棕榈的提名,但它的場刊評分很高,僅次于破紀錄的《寄生蟲》,拿下了3.3的高分。

這部電影的資源釋出後,大陸影迷也陸續給出判斷,豆瓣評分一直維持在8.7+的水準。

向來都擅長叙情的阿莫多瓦,這次将他的情感流露發揮到了極緻。
他的故事向來都高度戲劇化,但我從沒看過如此真實、如此完整的阿莫多瓦——
《痛苦與榮耀》做到了,這部電影集這位傳奇導演的人生故事和藝術造詣于大成,給全世界鋪開了一個無比誠懇動人的現實世界:
他的世界。

故事的男主角,一名曾經輝煌的晚年導演。
作品的無疾而終和生活的停滞不前,讓他無法繼續創作新的篇章。
“每天晚上,我感到各種痛苦,于是我信上帝并且禱告,如果有一天醒來,我隻感到一種痛苦,那麼這一天,我就是無神論者。”
于是他拉開大幕,開始尋找自己故事的源頭——
在回憶和感受裡,他能尋覓得到等待已久的東西嗎?

藝術家的欲望是難以控制也無法掩蓋的,我們的男主角很清楚這一點。
于是他以絕望的姿态,懇請他的過去中的每一個人給出一個清晰的答案。
他所信任的演員,他所認識的電影人,他去過的地方,寫過的劇本……
他逐一回溯拜訪,想從這些人事景中得到當年的慰藉。

這個過程,漫長而艱難,甚至可能比這幾十年的煎熬都要來得更磨人。
他努力往自己的心上添加柴火,但這火焰搖搖晃晃,每當見到光正欲躍起,就刮過一陣怪風幾乎将其煽滅。
當年一起叱咤風雲的合作演員,心生芥蒂後的這麼多年再相遇,仍然無消多言就能心有靈犀——
我看懂了你的故事,現在我可以再次,用我動人的雙唇講給所有人聽。

童年對于男主角是不可磨滅的——同樣作為阿莫多瓦本人的經曆,他眼中的西班牙小城,猶如阿方索·卡隆刻畫之下的《羅馬》中墨西哥故地。
那些貧寒簡陋的舊居和街巷,是幼年伶俐的他瘋狂穿梭的地方,底層的塵埃裹滿了他全身,透過沙間的縫隙他看到了一整個世界——
那是他的家,他的兒時歸屬,他普通而偉大的母親,他的根,他的柴火,他真正的自己。
他是個混混沌沌的男孩子,在那個清麗的午後庭院,他看到了健美少年的裸露軀體,從此人生的可能性毫無保留地對他打開,一覽無餘。

所以他才瘋狂地去愛,不帶顧忌地去交付,以燃燒生命之姿,竭盡自己的靈魂,用光一生的力氣去沉溺,去創作。
因為上帝給了他天使的一瞥,他不得不俯沖。

他有太多的故事要講,太多的情事要叙——
他的故事裡,充斥着激烈的沖突、無情的背叛和虛假的逃逸,但最終,他的人生歸于靜寂。
而藝術,成了他唯一的傾瀉口,成了他的歡欣和痛苦,成了他的全部,他的虛無。

"共情"在這部電影裡實在是太容易了——電影是多少人的救贖,我們一定說不清。
對于阿莫多瓦,對于本片男主角來說,這幾乎是唯一的答案。
畢竟他曾經公開表示:“我從電影中學到真正的教育,遠遠超過任何一位牧師。”

最普世的情感,最别緻的心意,電影裡有一切你要的和你不曾想到的。
這門藝術彙聚人類最高形式的欲望和沖動,能夠毀滅你、塑造你。
而這些相反的結局,無疑全都發生在了男主角的身上。

舞台這段表演幾乎掏空了我——我想多數觀衆看到這裡也都會情緒絞纏,這深情的表意太過直白,仿佛故意要人難以承受。

這份追尋,最終還是為男主角找到了澄澈的答案——
他經年的愛,他的缪斯,他的源泉,他的寶藏……
還有他究其一生為伊灌注心血的男人。
隻要是愛,必定是流動在客體之間的。
至少對于男主角來說,他的尋找充滿了動能,如一股激浪将那個讓他魂牽夢萦的存在帶回他身邊。
這是一個關于找尋的過程,也是一段叙寫找尋的影像詩。

對于落魄傷感、每況愈下的藝術家來說,沒有什麼能像愛一樣帶領他走出迷途。
他的虛無被填滿,他的雙唇被封堵,他的愛意被回應,他的空白被書寫,他的郁結被解開——
他的痛苦,在此時就化作了榮耀。

這是一首挽歌,更是一部贊曲。
《痛苦與榮耀》在一改阿莫多瓦混亂華麗風格後,悄然收場,留下那個屋檐下小男孩側卧時呼出的熱氣——
他懵懵懂懂地期冀着,人生即将在他面前打開。
去吧,孩子,你的故事,還有好長好長。
去盡情地書寫吧,佩德羅·阿莫多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