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肖申克的救贖》(1994年)。二次觀影,少了第一次看的震撼,多了對人生的思考。

...

我們都牢牢記住了男主安迪花二十年精心策劃的越獄,當他爬過最後五百米臭屎管道,在黑夜的暴風驟雨中仰天長嘯,那重獲自由的欣喜若狂,悲喜交集的畫面,令觀衆深深動容,難忘。

電影從始至終都在深入讨論一個主題,自由和希望。不自由的悲慘反襯出自由的珍貴:高聳的石牆,黑暗的牢房,逼仄的禁閉室,強權,強暴,人性逐漸被制度化,一開始你厭惡它,在日複一日的服從中淡忘對自由的憧憬,不再反抗,最後離不開它。老布出獄後無法适應社會生活選擇自殺,當一個人感覺自己已不被需要,他就陷入了徹底的孤獨。

表面上是一個越獄的故事,實際在講每個人的人生。含冤入獄的安迪就像被不滿意的工作、感情、生活裹挾的人們,不論何種原因,如安迪一樣被困在監獄中,隻是有形與無形的區别。

但安迪是與衆不同的,既沒有像隔壁的胖子,第一天關進大牢就因絕望崩潰落得被獄警打死的下場,也沒有像其他獄友那樣熄滅對生活的熱情,向命運徹底妥協,過着行屍走肉的日子。他的心是自由的,始終懷抱希望的信念:布局逃獄方案,好基友瑞德看着安迪向他購買的錘子,大小僅能放進一本聖經,嘲笑他估計要花六百年才能挖通一條地道,安迪隻是微笑。執着寫信給政府撥款建立圖書館,幫助渴望升學的囚犯考試,積極替獄警報稅,為獄長洗錢,他利用自己畢生所學在監獄發光發熱,正如瑞德所述,有種人是關不住的,他的羽毛太過耀眼。


...


...

影片最觸動我的幾個片段,仍是關于自由的刻畫。

安迪擅自在廣播室播放歌劇《費加羅的婚禮》,監獄裡所有人驚喜的循聲望向天空,沉醉于久違的音樂,歌聲蕩氣回腸,悠揚動人。這一刻,麻木痛苦的人們仿佛獲得了自由。安迪認為,音樂的意義在于你不會忘記,世界上有些地方是石牆關不住的,它在人們心裡,沒有人可以觸碰到。高牆雖然可以囚禁人的肉體,但精神自由是永遠剝奪不走的,藝術帶來精神的享受與解放,帶來感動與希望。


...


...

在最嚴厲的獄警那裡,安迪冒死為在屋頂工作的同伴争取每人三瓶啤酒。“我們坐在屋頂喝酒,陽光灑滿肩頭,感覺自己又自由了。”瑞德滿足感恩的緩緩說出。他被安迪的人格魅力折服,看着坐在陰影處露出神秘微笑的奇怪朋友,悲觀懦弱的瑞德也慢慢改變,重燃對生命的熱愛。安迪的内心是無比強大的,自救亦救人,他讓瑞德們意識到自己居然也能獲得片刻自由,值得擁有生命的尊嚴。即使我們被生活壓榨得所剩無幾,依然渴望自由,哪怕隻是獲得一小段時間的休息。


...

成功出逃的安迪在遙遠的邊境寫信給老友瑞德:“希望是美好的,也許是人間至善,它永不消逝。”影片最後是灑滿金色陽光的蔚藍大海,開闊無垠,美麗得令人炫目。與前面一個多小時的壓抑、黑暗基調形成強烈對比,兩個摯友大笑擁抱,這是令影迷最感動圓滿的結尾,也使信中那句話深深印進觀衆心底。

不免想起喬治奧威爾的小說《1984》。那令人窒息的“老大哥”新世界比監獄更為恐怖,獨裁,強權徹底扼殺人性,自由剝奪,思想被鉗制。可惜主人公溫斯頓拼盡全力的反抗最後還是徒勞,電影的美好結局使我們感動和欣喜,但現實生活也許沒有那麼完滿。

主人公靠知識與智慧,堅強,善良,勇氣,愚公移山般的毅力成功對抗了強權,實現人生的翻轉。細細品味,《肖》頗像一晚濃濃的成功學雞湯,我們卻甘之如饴,為之鼓舞!我不願去分析假如在現實中安迪越獄的幾率有多大?能逃到世界邊境就是所謂的自由?不,影片是想讓觀衆明白,無論在現實世界的你多麼絕望,永遠不要熄滅心中希望之火,哪怕是最渺茫的希望,哪怕竭盡全力也無法達成目标,隻要去行動,去付出,不輕易放棄,不要讓妥協,制度洗腦,當抱怨與質疑發出,你是否能像安迪一樣花二十年去挖一條地道?努力于過程的人終将抵達美好自由之地。


...

我們永遠能從真誠的電影中感受到巨大的精神力量:恐懼讓你淪為囚犯,希望讓你重獲自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