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算是我真正意義上看過黑澤明大師的第一部電影,看完之後簡單去豆瓣下面刷了一下評論,發現大多數影迷都對這部電影的觀感不過爾爾,也許是珠玉在前,反而襯着《夢》多少有些差強人意。

單純從我個人的角度出發,由于之前從未撷取過大師的任何一部影片,所以, 《夢》給我的感受則是更加直觀,更加熱烈的。

黑澤明用一層一層的夢境,釋放了現實時間的困境,在電影裡有意無意的表達了一個關于人生的終極話題——人終将會去哪裡?

《夢》是用一個極具先鋒性的外殼,複雜的高級概念,包裹一個極端保守的内核,所謂大道至簡,即是用最繁複的結構、最虛拟的鏡頭講述最簡單的故事,通俗來講,也就是會“玩電影”,通過複雜概念與特殊叙事手段對電影最終的視覺呈現效果無疑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夢》的主題很淺白,但表達主題的方式與過程卻是縱橫交貫,這也許就是大師與我們普通人的差距。

就拿《太陽雨》與《桃園》這兩個夢境來說,主題一目了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從而折射出對日本如今環境問題的擔憂。撲朔迷離的夢幻色調雜糅着日本傳統的文化特質,鬼怪志異,倒也非常符合孩童時期對怪力亂神的想象。介于太陽雨與桃園是我最喜歡的兩個片段,對于接下來其它夢境的闡釋,并不詳談。

風雪和隧道直面了“生”與“死”兩極,隧道這一夢境也展現了戰争對人精神的迫害。紅色富士山和鬼哭預見了核爆炸的危害,不得不說,我一開始以為鬼哭這個夢境是在暗示上世紀的廣島長崎……最後一個《水車村》,怕是黑澤明大師對自己處于遲暮之年的擔憂,比如老人說的“人其實都不想死”,還有之前《烏鴉》裡面的梵高用太陽來作畫,所剩時日無多,便隻能堕入無常的夢境之中,尋求解脫。

《水車村》的背景與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頗為相像,批判着當代的城市的内部結構。歡快的葬禮又與老莊思想相契合,不知怎的,莫名有一種田園式的中國傳統道家的思想。豁達的生死觀又讓此片段得到了升華,與之前垂垂老矣的憂患度日也形成了對比。

那個在河邊死去的浪人何嘗不是黑澤明的自拟,他死後也會不會收到人們的鮮花與紀念?

斯皮爾伯格與盧卡斯等世界級大導演都對黑澤明崇拜非常,而我們這等蓬蒿之人,隻能遠遠觀望,就目前來講,數不勝數世人的鮮花與崇拜的目光送往天堂,他的确做到了。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