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的為什麼是五條人?原因很簡單

作為一名搖滾樂迷,如果在《樂隊的夏天》開播之前說“我不太喜歡五條人的歌”,那麼大家不會對你抱有什麼懷疑。

可如果時至今日還有人表達自己不喜歡五條人的話,仿佛就已經喪失了一種政治正确。仔細想想,這件事甚至有些蹊跷和詭異。

是的,在這個夏天,五條人這個名字,已經成為了整個搖滾樂界、甚至包括綜藝界,最大的赢家。

...

他們的正面口碑甚至遠遠超過《樂隊的夏天》這檔綜藝節目本身,成為新一代年輕人或是已經老去的前浪們心中的搖滾先驅者。

五條人優秀嗎?當然,他們真的很優秀,不然不會有機會登上樂隊們夢寐以求的舞台。事實上,在參加節目之前,五條人就是圈内有一定知名度的風格樂隊了。

隻是那時候的五條人不會被人們這麼無理由地接受。大家還分不太清楚“五條人”和“告五人”哪個是哪個,也對那些聽不懂的分不清是粵語還是閩南語的歌詞沒什麼太多的耐心。

...

因為搖滾樂文化在華語世界的滞後性,大家對搖滾樂各個不同風格并沒有那麼地包容。所以我們看到的是在第一季《樂隊的夏天》當中,還端着公允态度的張亞東老師,自然而然地成為搖滾樂“導師”。

他在節目中不遺餘力地給大家普及什麼是Funk、哪個叫雷鬼、反拍和重音移位到底是什麼...說到底,我們的聽衆飽受不夠優秀的流行音樂荼毒太久了,大家都需要打開一扇新的窗戶。

所以從去年開始,《樂隊的夏天》實現了它的曆史使命——去年的盤尼西林、Click#15、九連真人都是乘風破浪的年輕人,不光打破了自身的桎梏,也讓更多網友走進了搖滾樂的大門。

...

而今年的五條人,似乎正在成為唯一的獲益者。

五條人究竟做了什麼呢?

...

簡單點說,他們在初賽臨時臨陣換歌,然後很優秀地表演完了,之後他們赢得了複活賽,然後又在兩次與其他樂隊1V1的較量當中輸掉了比賽。

樂隊這種形式本身不太适合比賽,但他們在這個規則當中獲得了普世意義上的成功。

...

大家都很好奇,為什麼那麼多參賽的樂隊,偏偏是五條人獲得了成功呢?

從音樂角度來說,他們是很好。樂隊的主要成員和作品都是打磨了許多年甚至是十幾年了,他們理應奉獻出出色的現場表演。

可同樣是打磨了足夠年頭的作品,五條人的輿論熱度确實遠遠超過了可能是比他們還要資深的前輩。

搖滾樂的世界可能需要論資排輩,可是綜藝節目不需要。觀衆們究竟為什麼喜歡五條人?其實原因也很簡單的:因為真實。

...

不管是仁科的臨場改歌、還是阿茂潇灑的人字拖、亦或是他們在樂器上肆無忌憚的嘗試,都完全不像是搖滾明星,更像是十八線小縣城大街的社會閑散人員來串場。

無論是八零後還是九零後的童年回憶當中,總會有那麼一兩個或是兩三個關鍵的情感因素與那種氣場有一些相似之處。

這種朦胧的情愫,跟“東北老舅”董寶石的《野狼disco》和蒸汽波異曲同工:底層人物羨慕大都市的花花世界,也想過上燈紅酒綠的生活,無奈被困在落後的小鎮,通過蹦迪宣洩悲傷,尋找快樂。

...

所謂“共情”,大概就是這個概念。

無數年輕搖滾樂隊都想通過技術手段或是投機取巧的方法來實現這個目的——福祿壽的《玉珍》是這個目的、白皮書的《清河》當然也是。

音樂作品的道理是相通的,想讓觀衆喜歡,就得先抓住大家的共情,因為人歸根結底喜歡的永遠是自己。

...

可年輕樂隊沒有想到的是,他們想盡辦法想要做到的東西,是五條人骨子裡的東西。

而五條人骨子裡的東西,就是他們所希望表達的搖滾精神。

這個世界上有一萬個玩搖滾的人,就有一萬種對于搖滾精神的理解。

...

在傳統的世俗偏見當中,搖滾就是反叛與發洩;在圈外人的高尚眼光中,搖滾也應該承載愛與溫暖的崇高意義——可搖滾樂承載不了那麼多,或許它隻能讓人更加真實,僅此而已。

回想一下《樂隊的夏天》第一季節目,人們會記住很多從陌生變為熟悉的名字。

比如對着節目主辦方說出“I don’t care”的痛仰樂隊高虎、比如從不加陌生人微信的新褲子樂隊彭磊、比如說自己從不洗澡的刺猬樂隊子健。

說來也怪,那些搖滾明星的性格總是有些乖張又擰巴,但偏偏會讓一撮人欲罷不能。

...

也許,這就是很多人生活當中所缺乏的東西,就是那種實實在在的真實感。

在這一季《樂隊的夏天》當中,其實很多東西都變味了。馬東毫不掩飾地讓它成為一檔成熟的“綜藝”,而大多數樂隊也都直接将參加這檔綜藝視為機遇和榮耀。

事實上,在2019年下半年,北京有一半樂隊都削尖了腦袋滿世界打聽,有沒有機會能搞到第二季《樂隊的夏天》的“船票”。

這沒什麼可恥的,中國搖滾人都苦了好幾代了,好不容易能有這麼個機會給自己鍍鍍金、掙掙錢,說不樂意那才是真的不太Real了。

...

也就是在這樣種種“目的性”面前,很多他們原本的初心都在改變了。

馬東不再想要普及搖滾知識、張亞東也開始捧自家新人、年輕樂隊變得有些唯唯諾諾、老樂隊也多多少少的有些畏首畏尾。

于是在這種大環境下,五條人的火爆并不太讓人意外。

其實節目組正在捧那些新人,大家看得也格外清楚,不光是矛頭所指的年少有為顔值過關的少男少女們,從剪輯的功力和時間分配也能看出來,很多結果并不是臨時靠着現場觀衆投票投出來的。

問題就在于,很多東西可以做前期規劃,但是搖滾精神不能。

...

觀衆喜歡五條人,就是喜歡他們的真實,他們那種真實獨立于這個舞台、也獨立于這個社會。

五條人有問題麼?當然也有。他們對待自己音樂的随性,會影響到他們在節目當中的真實表現。

事實上,我們也可以想像一下,如果刨除掉觀衆已經近乎偏執的情感加成,他們在初賽時的臨時換歌、他們在後面兩輪PK當中作品的完成度,都不能算是非常成熟的舞台表現。

人們都說五條人的舞台一開口就有那種獨特的氛圍,可如果對比一下他們的Live現場帶給人的觀感體驗,并不比錄音師版本強出來多少,多多少少也得從音樂的層面反思一下。

...

其實看新一期《樂隊的夏天》的節目我們能夠産生這種感覺,就是在所謂比賽的賽制對于樂隊本身的作品并不是非常友好的情況下,樂隊和樂手的音樂素養和創造能力甚至是社交能力,都會影響到他們最終音樂作品的表達。

也有網友會說,在沒有五條人的這期節目裡似乎缺少了一些看點,但是我并不覺得如果五條人來到了這個環節,他們的表現會比之前有突飛猛進的進步。

從一個可能不太有說服力的角度來講,淘汰了各自對手進入到10強席位的樂隊,哪一個都是通過自己的實力殺進來的,如果論音樂,能到這個級别的樂隊能差到哪兒去呢?

其實這一季《樂隊的夏天》在選取樂隊的水平上已經比之前一季的工作出色很多了,選取樂隊的平均水平絕對不比第一季的時候要差。

...

他們更加真實地表現了如今中國搖滾的現狀,可到最後人們依然在說這一季隻有五條人是真正具有魅力的獨立音樂個體。

那麼問題可能不在這些樂隊身上,問題可能存在于中國搖滾的現狀上。

就像五條人歌裡所唱的那樣,“問題出現我再告訴大家”——《樂隊的夏天》的問題有點複雜,那我們隻好恭喜五條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