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整部電影最後也沒能抽泣一下,無數次以為已經是淚目之時,但幹涸的眼眶隻在黑暗中隐隐作痛。或許是太久沒有與數碼寶貝的世界發生聯系了,缺少那一份與被選召的孩子們一道冒險的心靈體驗,而越來越難以共情。眼淚是感性體驗的産物,當離開了共請之對象太久時,洶湧的悲痛也變成幹巴巴的感傷。不過也不知道是不是心已經在成長之後麻木了。
于是ED結束後,隻能蜷縮在自己的座位上,回憶着亞古獸和加布獸的最後一面,順帶延伸到1、2部的一切奇趣與感動(竟還能回憶起主線劇情),延伸到小學時黃昏蹲守在電視機前的純粹日子。它們像老相機拍出來的膠卷照片,模糊而真切,但一旦直視之,便要被無可明狀的懷念、無助、留戀與哀婉吞噬。這就是nostalgia本身。
我一直以為數碼寶貝的世界構成了我已逝人生前段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謂善良、真誠、純粹的概念對于兒時的我,大約是天使獸的模樣,而我對于這一角色印象之深也讓我潛移默化地相信着一些東西——這種信念毫無邏輯、缺少前提,隻給予人一種無端的引導,卻引導人成就自身最根本的品質與性格。此二者不同于理智所能觸及的對象,而是無法分析解構透徹的事物,對我來說,它已經“理所當然地”存在于那裡了。雖然它貌似不會直接影響此後人生的決策與權衡,但它已經“構成”了我。
脫離了六年數碼寶貝的世界,再回來,孩子們竟也一同長大了。這真是令人恍惚,仿佛我一直也沒有離開他們一樣。當年我伴随他們一路走過,到今天太一竟也在本科寫論文了,深感同情。阿和太一在烤肉店聚餐,那些話題同樣萦繞在我耳邊,可是劇外人和劇中人一樣不知道答案。這背後是成長,全篇在講成長,最難的是成長,它是定理又是魔咒,賜福而詛咒着所有人。成長意味着變化,意味着放棄舊的而迎接新的。可是誰願意主動放棄曾經的美好與昨日的世界?
成長并不是一種選擇,而是定理。太一在戰鬥中強調“要前進”,聽起來就像一句assertion,仿佛因為是迫不得已地要往前走而不得不如此陳述一般。孩子們是不是想永遠和他們的神奇寶貝在一起?破除了厄俄斯的水晶是否是救贖?如果把數碼寶貝解讀為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這個發問就已經涉及了終極問題。
(啊寫不完了,明日又要勞作,正好借此mark一下,決定有空補一補之前的劇場版和2後續的幾部,感觸慢慢寫吧)
Butterfly fl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