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記得去年川航機長劉傳建在飛機駕駛艙玻璃破碎的情況下,駕駛飛機帶領100多名乘客安全降落的故事,那時候隻是新聞裡的一個報道,到底有多驚心動魄,隻能靠想象。

圖片發自簡書App
今年國慶檔電影《中國機長》把這個真實事件搬上了屏幕,經過和原故事對比發現,電影幾乎80%還原,沒有過多的篡改和煽情,拍出了民航工作人員工作的辛苦瑣碎(并非表面的光鮮亮麗),每天很早的晨會、各項檢查、打掃衛生等都是必做的事項,也拍出了民航工作人員們的專業與不易。日複一日的訓練、強大的心理素質在平時看不出來,關鍵時刻就顯露出來,而靠的就是毫不起眼的、枯燥乏味的、日複一日的練習。
有幾個地方讓我印象深刻,第一個是空姐們的工作态度。生活中,有些人認為空姐是漂亮的花瓶,隻是飛機上的擺設; 有人認為空姐無非就是空中服務員,就是任人吆喝,伺候乘客的工作; 還有人認為空姐光鮮亮麗,可以四處遊玩,讓人羨慕。空乘員畢男告訴我們,空姐還是穩定軍心,安撫情緒的關鍵。如果沒有川航上幾位空姐們穩定的心理素質,指導乘客鎮定情緒和帶好氧氣面罩,不知道客艙内會發生怎樣的騷亂。其實畢男并不知道飛機發生了何種事故,但她告訴自己“我不能慌,我心裡再慌也不能表現出來,因為我是專業的”。

圖片發自簡書App
第二個印象深刻的地方是機長劉傳建,在飛行過程中,飛機的前擋風玻璃突然破裂,當時飛機已經處在9800的高空中,氣溫達到了零下四十度,而駕駛艙的機長穿着短袖,更緻命的是迎面而來的狂風風速達到了兩百米每秒,猛地闖進來的狂風幾乎讓駕駛艙内的機長和副駕駛陷入窒息,(極寒、狂風,高空缺氧 儀表盤還失靈的環境),這樣惡劣的情況可以說是遠超人類所能承受的極限了,但為了乘客的安全,機長還是控制住了飛機,最終扭轉局面,成功降落。機長能做到這樣,根據對他的采訪,總結原因:

圖片發自簡書App
第一:日複一日的練習和飛行,讓他對飛機的操作非常熟悉,在緊急情況下,他的本能反應就是靠平日的謹慎和刻苦練習。(感悟: 隻有刻意的訓練自己的各項能力,才能讓他們成為自己的本能反應,刻意的練習說話方式,改變舊有思維模式,刻意覺察自己,才能讓非暴力溝通的思維模式變成本能,融入身體; 有意識的訓練寫作複盤能力,才能讓自己跳出舒适區,找到突破口,用輸出倒逼輸入,形成良性循環。)

圖片發自簡書App
電影中副機長一半身體被吸出窗外
第二: 劉機長平時生活中喜歡遊泳潛水,愛好練習憋氣,經常在遊泳時練習憋氣,最長可以憋三分鐘,而這個平時無目的的練習卻在關鍵時刻救了他一命。在9800米高空中,大腦缺氧、風噪巨大,劉機長無法取下氧氣面罩給自己戴上,然而憑借着平時練習的憋氣能力,劉機長憋着氣、保持着清醒頭腦、沉着操縱飛機,一直堅持到第二機長進來給他帶上氧氣面罩。(感悟: 堅持自己的愛好,不問目的不問結果的學習和付出,靜待花開,花自然會開。)
第三: 團隊合作的成功。本次的迫降,機長的冷靜操作、第二機長和副機長的協助配合、空姐們的安撫情緒能力、乘客們沒有失控自己的行為、地面管制的協調處理一起促成了這次成功的降落,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有可能功虧一篑。崩潰的乘客沖進駕駛艙?空姐們自己吓得瑟瑟發抖?機長絕望放棄?地面管制沒有調配空中和地面道路? 想想就覺得後怕。(感悟: 團隊是一個整體,每一個環節得人都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表現出足夠的專業性,如此才能擰成一股繩,發揮巨大潛能。)

圖片發自簡書App
機長的話結尾,送給各位:把平凡的工作做好了,就為以後的不平凡做好準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