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句話:請愛我的溫柔之前,先愛我的狂躁!

這句話完美地闡述了人是一個矛盾統一體,就性格而言:溫柔與狂躁并存。

看完《三塊廣告牌》,其實内心還是比較混亂,因為我們站在似乎是上帝的視角,卻很難分辨出所謂的善惡,就像這世間的一切,沒有明顯的對錯和善惡。多的是對每一件事的主觀所得,就像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麼一千個人心中也不止“三塊廣告牌”。

無關乎道德與法律的高低,不妨大家一起來談談我們眼中的《三塊廣告牌》。

1.

這部曾經奧斯卡提名的影片,非常遺憾地沒有入選,可它當之無愧地領獎了最佳女主和最佳男配,好的電影的确需要好的演員去演繹,一部佳作開始燃起我們心中的那團熱火。

女主角米爾德雷德的17歲女兒在外出時遭到奸殺,時隔幾個月案件仍然沒有告破,加之警方的“放棄”更讓她陷入了絕望,于是她租下了三塊巨型廣告牌來控訴警方的失職行為。

...

RAPED WHILE DYING 強奸緻死AND STILL NO ARRESTS?  兇手至今逍遙法外HOW COME , CHIEF Willoughby ? 為什麼,威洛比警長?

作為單親媽媽的她與小鎮上很多自稱威洛比警長朋友的各路人等展開了一場輿論與現實的“搏鬥”,她沖動、憤怒、狂躁:

怼天怼地怼教父、鑽破了不給她打麻藥牙醫的大拇指、甚至放火去燒警察局…

...

其實這些的背後都是源于自己對女兒的沉痛思念,很多人說女兒的遇難很大程度上與她的教育方式有關系,毋庸置疑,原生家庭的和諧的确很重要。

在女主角回顧出事前對話的時候,不難發現,女兒的性格俨然是女主的翻版。

所以,現實中,我們終将為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言傳身教,陪孩子一起健康的成長。

2.

我們常說沖動是魔鬼,沒錯,當我們帶着憤怒的情緒做再讓人靜心的時候都很容易暴躁起來吧~

另一條線就是重要的男配迪克森,當他因為警長的自殺(其實是自身的癌症)而難過時,一氣之下便沖向警局對面的廣告公司把廣告商打傷并扔出窗外,為此他還被開除了警銜。

當所有人都以為是三塊廣告牌的輿論時,警長分别給他的妻子、女主和男配留了一封信,而這幾封信似乎成了全劇重要的轉折。

女主角米爾德雷德放火的那天晚上,迪克森正好溜回警局認認真真地讀着這封寫給他的信,而這場熊熊大火也正在改變着他的命運。

...

原本是往警局裡反複打電話确認沒人時才陸陸續續扔的燃燒瓶,沒想到卻看到迪克森從烈火中逃了出來,女主角的眼神一下子柔軟了下來,這時候他們或許都心知肚明沒有挑明罷了。

慢慢地,正如警長的預言,罪犯在酒吧裡“炫耀”起了自己的犯罪行為,這恰巧被迪克森聽到,而他為了獲取對方的DNA對比證據不惜與罪犯扭打起來。

相信看到迪克森臉上的傷,大家都滿是心疼吧,可一場滿臉的傷痕也沒有換來兇手的“歸案”,但他們可以肯定的是他絕對是個兇手。

當他們達成共識想要一起去親手結束“兇手”的時候,卻來了個世紀大釋懷,他們應該去見了那個人,可能隻是去說教了一番吧…

3.

颠覆政治立場,這場複仇之旅讓人看得異常壓抑,在這個過程中,總有人受傷,甚至是付出慘痛的代價。

放之社會,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就像我們常說的“冤冤相報何時了”,有時候憤怒往往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讓事情就會更糟糕。

很多人都說自己是易怒體質,如果出現這樣的症狀,不妨靜下來讓自己好好思考,再去解決所謂的難題吧~

...

以前,總喜歡用善惡來區分這世間的萬物,對就善,錯就是惡。可後來發現,原來所謂成長就是不用純粹的善惡來看世界。

狂躁不可怕,真實才是原罪!所以,請愛我的溫柔之前,先愛我的狂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