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者永遠玩不過強者,就像不會有人把自己的弱勢拿出來編寫成劇一般,寫進城務工人員的編劇本身可能隻是從類似《意林》、《故事會》那種雜志中見識過此類故事,所以難免生性冷漠,那是他們不曾真正接觸的社會面。

當然,《渴望城市》拍就于十幾年前,今時早已不同往日,但看上去依舊震撼,該劇分為上下兩部,故事大多圍繞個人情感展開,那時帶有紀實性質的劇很受歡迎,一來畫面質樸很有帶入感,二來演員也不受外表拖累,演得真情實意。值得注意的是該劇同時采用了單元劇的形式,每兩集就講完一個故事,觀衆大可以随時開始,節奏也異常緊湊。

...

不像如今很多制作精良的劇都會給每集冠以各種不同名字,《渴望城市》直接用内容做區分,不搞形式主義,編劇的意思非常明顯,那就是用短小精悍引發深思,這樣一來不需要深挖,後續全部教給觀衆想像,二來更容易引發關注,畢竟一個接一個的新鮮爆點在不斷閃現。

可以說這就是一部用劇情赢人的劇,但它又有着不可模仿性,畢竟如今再給任何一個群體編寫上如此多的悲情色彩恐怕都有些欠妥。農村人為何如此渴望都市?并非那裡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隻是為了生存而已。

...

用生存做前提,很多情節似乎就變得合情合理了,比如來到退休幹部家當保姆的玉珍,她本身已經習慣了自己的身份定位,在與男主人有了私情之後卻誤以為可以對女主人取而代之,然而這不僅不現實,更不道德,于是懷了男主人孩子的她在一次次的僥幸之後終于失望,推搡中導緻了其車禍身亡。

比如居住在集體宿舍的農民工個人問題無法解決,哪怕跟新婚妻子在一個城市裡,屬于兩人的空間卻根本就不存在,隻能趁工友外出才能親熱的他們終于碰上了愣頭青強子,誰都不願意讓步的情況下沖突産生,強子也死在了一塊石頭之下。

...

僅僅前兩個故事就描述了兩個如今仍舊可能産生的社會問題,悲劇基調更由此立下,其實每個故事都是如此,這樣的劇情也讓不少觀衆感覺矛盾,一方面關注現實的做法值得提倡,畢竟這是一部用紀實手法拍就的劇集,另一方面卻品出了一點嘲弄的惡趣味,難不成渴望更好的生活就一定要曆經這樣的苦難嗎?

人生而向善,誰都不希望備受壓力地活着,這完全都可以理解,更沒什麼錯處,為何到了劇中卻變成一種嘩衆取寵的以悲為美?還好如今各類法律設施都日趨完善,很多解決之道也早就已經産生。

...

如果單純希望憶苦思甜,這樣的劇看看倒也無妨,而且撇開結尾,每個故事其實都能找到發人深思的點,起到一定的點撥和警醒作用,其中很多熟悉的舊時情境更滿足了不少觀衆的懷舊心理。

相信能寫出這麼多故事,編劇也是做了不少調研,隻是為了讓共鳴産生得更加豐沛,所以在劇情安排上有些過于戲劇化,但瑕不掩瑜,而且将生活升華,這本身就是影視作品應該做到的部分。

...

脫離現實的劇從來都浮誇膚淺,過于現實又看上去有些負累,找到平衡點真的很難,至少目前來看這部分做到完美的劇仍是鳳毛麟角,《渴望城市》已經無限接近了,觀衆們也期待完全符合的劇能夠早日被完滿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