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属于乍一看有点意思其实经不起推敲的类型。

第一个问题是发明历史:历史上并没有关门打狗的计策,没有芥子气(日军投鼠忌器),没有枪毙日军俘虏(常凯申对“友邦”和“国际观瞻”的无比尊崇),没有水闸偷袭(无记载),没有没有战斗机俯冲(日军投鼠忌器),没有游渡送旗(开着车送的),没有悬赏拉电话线(本来就有电话),没有黄教主特派员(有电话),没有照明弹加扫射(撤退相对顺利),四天五夜的战斗并不激烈(日军并无攻坚意愿)。

第二个问题是屁股太歪:在主力溃散的情况下由一个营的兵力守在租界门前的仓库里,常凯申的意图是吸引国际关注,争取列强干涉,挟洋自重以便求和,这一场表演在苏州河对岸的洋大人看来无非是东亚的黄种猴戏,他们作壁上观即可;况且日本退出国联,吃透了洋大人的心态,常凯申的拙劣手法除了牺牲更多将士,并不能达到起预期目的;而导演试图将此与爱国将士的精神缝合,并将逃跑将军孙元良的后人抬起来捧场,实属恶劣。

第三个问题是逻辑跳跃:一群演技派演员,演绎一群单薄的纸片人;角色的性格说变就变,毫无过程。老算盘怎么跑到对岸?杨小姐能平安过河,其他人(拉电话线)为啥都送死?老铁一直怂,最后突然硬了一把?小湖北为什么要主动断后?断后小队不依托工事掩护大部队撤退,反而一部分把自己锁起来,一部分主动寻求日军决战?英军在垃圾桥上铺红十字旗,只铺一半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