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發自簡書App
時隔兩年,《一條狗的使命》重新回到我們身邊。
本次劇情圍繞着主人公家庭的第二代人展開,還是源于狗狗的幫助,人們經曆了由悲轉喜的大團圓ending。
《使命2》與前一部的不同點在于,第一部意在強調“活在當下”,而第二部已然在主線故事裡影射了許多社會現象,交織着親情與愛情。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母女倆的關系行将分崩離析的時候,女兒cj對母親說她被侵犯了,而母親卻置若罔聞,帶着點醉意繼續談論自己的近事。母女倆相視,兩個截然不同的眼神,一個帶着初涉世事者的憤怒,一個帶着久經風霜者的近乎凄涼的絕望。包括後來cj被渣男男友蓄意謀殺,又一步步艱難地追尋自己的音樂夢想,都仿佛可以看出在這個世道上女子仿佛幹什麼事都比男人要更難一些。
母女倆相依為命的生活形之搖搖欲墜的枯葉,仿佛沒有男人她們就隻能苟延殘喘。這是一個偏見,并且如今的情況正一步步向着正确的方向改變。這令我想起了封建社會時期對女子的壓迫和約束,三從四德,婦人七棄,失節事大等等,這些男尊女卑的固有觀點直至現如今餘韻仍存。女子無才便是德,從小要裹小腳,飽受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折磨。
然而民主思想的興起,人文主義關懷運動和女權運動的展開,一個個有文化有思想的新時代女性站了出來,用最有力的行動來打破人心中的桎梏。生而為人,有何不等?
那麼還有關于青春期叛逆少女和母親的對抗一直到和解的過程,其實也讓我看到了許許多多親子關系的影子,包括我自己。所以在母親動情地表白的那一段中,她說,你父親死去的時候我還懷着孕,懷着你。這一句就讓我有點忍不住了。我在想恐怕不是每個兒女都願意去讨厭父母的,畢竟人人都有自己的難處,尤其是那個生你養你,用盡全力去愛你的人。但我們的不理解或是不願理解究竟根源是什麼?我不作結論,留給大家去思考。
關于全片最令我感動的點,轉瞬而過,但就那麼一瞬間擊碎了我的心,淚腺炸裂,情感的洪流閘門大開。
“以前都是他陪着我,現在輪到我去陪他了。”
這是伊森死前貝利的獨白,令我一下子想到了以往無數個貝利死前,伊森陪伴的畫面。其之哀戚,之孤獨,正如完成了最後的使命的貝利一樣,它可以安心地守望着主人的離去,再等待着自己的死期回到那個隻有他們兩個,可以玩丢棒球手套的默契配合的遊戲的地方。
《使命》是一部關于狗的影片,類似《忠犬八公》,但究其令我們感動的地方,不過在于那些簡單的情感流露而已。無論是狗與人,還是人與人,有情感的地方,就有家。有溫暖和愛的地方,既是夢想的起點,也是夢想的終點。
20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