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平時習慣各種英美日劇的我,想到要為了王鷗看完這部劇,其實壓力有點大——一看到“家庭劇”這個分類,而且是“國産劇”,已經做好腳趾扣地的準備。
看了以後,果不其然這确實不是我感興趣的類型,我爸媽看得比我積極多了????但說實話,比我想象中好太多。
以下觀點僅代表個人看法。
先說優點。這劇集從第一集開始節奏就比較快,沒有什麼背景介紹,人物關系都是通過各種對話和場景引出來的,以至于我看到第十集才逐漸明白老大老二老三老四的親爸媽分别是誰。其次,各條故事線比較清晰,講得也清楚,而且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還是比較緊密的,時間的發生也符合各個人物的性格特點,沒有太多明顯的邏輯不自洽的問題。再者,劇集整體氛圍輕快,笑點淚點兼具,且大部分此類劇情設計并不突兀,符合“情景喜劇”的要求。
再來談談缺點。首先,劇情裡确實存在狗血劇情,比如老三的感情線,如此坎坷又神奇的設計完全沒有必要啊!嚴重懷疑是編劇給加戲了,具體加給誰不好說。第二個比較嚴重的問題我認為是剪輯。故事線雖然不亂,但這完全歸功于編劇的設計,後期剪輯看得我懷疑這是初剪(沒校對過那種)——怎麼會講着A的故事線,突然插入B故事線的幾個鏡頭,然後再返回繼續講A故事線?此處劇情毫無關系,這樣剪輯的意義是啥?
說完優缺點,再來說說演技。大部分主要演員的演技都在線,能做到讓人不出戲。最貼近這部劇的氛圍狀态的演員,非劉威老師和辛柏青老師莫屬,他們倆從頭到尾就散發出生活的氣息,就像以前老小區裡住隔壁的鄰居。王鷗,比演《獵狐》時又有了些進步,有很多情緒爆發點我覺得她處理得不錯,基本能做到位,再加上曾志婷這個角色跟她本人有很多相似之處,特别是夠“媽”這一點,給這個角色增加了更多說服力。孫藝洲,我能感覺到他這幾年一直在試圖拜托“呂子喬”的影子,說實話是有效果的,我現在已經基本忘了“呂子喬”是什麼樣的了。
總體來說,在我心目中這部劇已經超過及格分(6分)很多,哪怕撇開我自帶的王鷗濾鏡,也能達到7分。但看了看短評,低分(3星以下)的短評還不少,其中的理由突然讓我意識到年輕觀衆與年長創作者之間的矛盾随着信息繭房的增加和所謂先進“主流”思想的傳播,日漸增大了。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種批評是“本劇輸出觀念和思想有問題”,甚至談到父✊????的問題。我猜測這個沖突的出現主要因為老曾強迫大女兒與前夫複婚的情節上。在當下呼籲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個人主義覺醒的時代,這位父親的想法在年輕人看來确實太過可怕。但認為其“三觀不正”的觀衆是否考慮到老父親的生活經曆呢?他是從艱苦歲月走過來的老工人啊!這種觀念不可否認是過時的、甚至與“個人自由”有沖突,但這種人不存在嗎? 因為他對面子和榮譽的在乎,所以他含辛茹苦把四個孩子、甚至是沒有血緣關系的孩子拉扯大就不配得到敬佩了嗎?他為了替兒子還債在酒局上說好話、喝趴下也不算是好父親了嗎?在各位觀衆沒看到的地方,這樣多面的、矛盾的長輩就是真實存在的,而且還不少。
所以這樣的批評讓我感到很難過。一方面,人們不僅在以智能設備淘汰不通技術的老人,另一方面還在試圖“殺死”他們的老舊觀念和想法。給老曾扣上這樣一頂大帽子,讓我意識到“三觀”“人權”之類的詞正在複刻四十年多前的場景,它們的價值如通貨膨脹被濫用得一文不值,憤怒之火正在不分好壞地燒毀一切。
不論是出于保留思想多元的目的,還是出于藝術創作的需要,我都希望劇集裡保留這種“有缺陷”“多面”的主角的存在。如果所有觀衆都是這種單極思維,那我國的文藝創作應該差不多要完了。
另一個出現比較多的批評是“劇情太狗血”,甚至因為“過度狗血”看了幾集就棄劇。上面我也提到過,除了老三的故事線因為出乎意料的巧合太多而顯得有些狗血之外,其他基本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故事。有時候我實在不太明白“狗血”的定義到底是什麼。我認為一個故事能夠合乎邏輯、合乎情理,并注入一定的戲劇性,就是一個合格的故事。那麼,“狗血”到底是什麼呢?我認為,這是出自對“家庭劇”的刻闆印象,以及對劇中“家庭”所産生的故事的不認同。提到“家庭劇”,可能大家想到的都是家長裡短、婆媳鬥争,全是狗血狂歡盛宴的常見要素,這當中的一些場景可能過度誇大,離我們大部分人的真實生活太遙遠了。
“家庭劇”的核心是家庭,這幾乎存在于我們每個人的生命裡,如此不同,卻又如此相同。而我所看到的《生活萬歲》裡的這個家庭,和我的生活太不同了!但是這不代表我不能夠理解體會當中角色的心情。這是因為我也因不被父母理解而委屈過、我也曾在工作上遭受挫折、我也羨慕生活中像老四一樣心大的女孩……這也是我認為這是一部合格的家庭劇的原因,它所描繪的生活确實有真實得讓我有所感觸的部分。至于看了開頭就覺得太狗血的觀衆……我隻能說别人的家庭生活在ta眼裡,可能都不太正常吧……